首页 理论教育 易经作者:司马迁、扬雄、班固的说法对比分析

易经作者:司马迁、扬雄、班固的说法对比分析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称周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后扬雄、班固等承其说。据《周易注疏》卷首,一种说法认为以卦辞、爻辞并是文王所作,郑玄等持此论;另一种说法认为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马融等认同此论。也有可能,张载认为《易经》是伏羲、文王等圣人的群体成果,非成于一人之手。

易经作者:司马迁、扬雄、班固的说法对比分析

这一问题又可细分为“重卦之人”与“卦爻辞作者”两个。最早涉及“重卦之人”的争论,可追溯至汉魏时期。孔颖达称:

王辅嗣等以为伏羲画卦,郑玄之徒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1]

此四论中,以王弼和司马迁的观点最具影响。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称周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后扬雄班固等承其说。王弼则谓“伏羲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孔颖达以为此说“为得其实”。[2]宋儒中,如杨绘、陈元纲、刘安世、吴沆等都质疑文王重卦之说,[3]使得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更为深入。近现代的学者根据商周时期的出土文献考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符号在殷商时期便已经存在了。

“卦爻辞作者”这一问题,唐代以前主要有两说。据《周易注疏》卷首,一种说法认为以卦辞、爻辞并是文王所作,郑玄等持此论;另一种说法认为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马融等认同此论。孔颖达则依据第二说,认为“所以只言三圣,不数周公者,以父统子业故也。”[4]宋儒于此二说亦有质疑,但尚未出此范围。其有论者,或以为卦辞、爻辞分属文王、周公,或以为均为文王所作,或以为既非文王亦非周公所作,各有说辞。[5]此一问题至今难有确论,但是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即卦爻辞的形成,非出自一人一时,乃是经过长期演变,约于殷周之际被加工整理而成。

对于《易经》的作者,张载只称“圣人”,而无具体详说,如解《坎卦·九五》:(www.xing528.com)

险难垂出而下比于四,不能勉成其功,光大其志,故圣人惜之曰“(只)〔祗〕既平,无咎”而已矣,不能往有功也。一本云:坎盈则进,而往有尚矣。[6]

又如其解释《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认为:

圣人与人撰出一法律之书,使人知所向避,《易》之义也。[7]

《系辞上》有“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说,张载或以此为据。也有可能,张载认为《易经》是伏羲、文王等圣人的群体成果,非成于一人之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