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易传》与《张其成讲易经》成果对比

孔子《易传》与《张其成讲易经》成果对比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写的“十翼”也叫《易传》。“传”是解释的意思,是对经文的解释,如《左传》是左丘明给《春秋经》作的解释,《易传》就是孔子给《易经》作的解释。比如,清代崔述不仅认为《系辞传》不是孔子作的,甚至《彖传》《象传》都不是孔子作的。古人否定孔子作《易传》的理由之一就是《易传》里的“子曰”不一定是孔子说。

孔子《易传》与《张其成讲易经》成果对比

易经》原文是很难懂的,周文王作的《周易》是经文的部分,内容一般是这样的:什么什么,吉;什么什么,凶。前面是一句描述性的话,后面是一个“吉”或“凶”的判断语,当然还有其他判断语。这个判断语大家都看得懂,但前面的“什么什么”看不懂,不仅我们看不懂,孔子也看不懂。但是孔子毕竟是孔子,他看不懂,就下功夫看。下多大的功夫呢?《史记·孔子世家》里说了一个词叫“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读《易经》的时候“韦编三绝”。

“韦”就是牛皮绳,当时还没有纸,书都是竹简做的。竹简是一片片的,所以中间要用“韦”(牛皮绳)把它穿起来。“绝”就是断了,“三”不是三次,而是多次,“韦”(牛皮绳)断掉了多次。突然有一天,孔子看懂了,然后他说了句:“哇,原来《易经》不是讲算命的,而是讲天命的。”这一年孔子五十岁。

我们都知道,按照孔子自己的说法是“五十而知天命”。他是怎么知的天命呢?就是看懂了《易经》而知的天命,这也是孔子说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岁读懂了《易经》,从此再没有大的过错。

孔子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天道,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回到鲁国,这中间他是去传播天命、天道了。孔子发现《易经》六十四卦讲的就是天道规律,于是就把这些天道规律写了下来,写了十篇,叫“十翼”。“翼”是翅膀的意思,也就是孔子给《易经》插上了十个翅膀,《易经》一下子就飞起来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哲学,《易经》完成了质的伟大飞跃。

孔子写的“十翼”也叫《易传》。“传”是解释的意思,是对经文的解释,如《左传》是左丘明给《春秋经》作的解释,《易传》就是孔子给《易经》作的解释。

究竟《易传》是不是孔子写的呢?一开始人们并不怀疑,但到宋代,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第一个提出了怀疑,他说《易传·系辞传》可能不是孔子写的。到后来怀疑的人越来越多,到清代时,大家基本都否定《易传》是孔子作的。比如,清代崔述不仅认为《系辞传》不是孔子作的,甚至《彖传》《象传》都不是孔子作的。到现在,多数人认为“十翼”都不是孔子作的。(www.xing528.com)

直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挖出了一个汉代的陵墓,这个陵墓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陵墓。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大堆竹简,还有帛书,其中有一本帛书就是《易经》。这本《易经》是在公元前168年抄写的,是先秦的文献,比现在通行的版本要早。它和现在通行的版本有两大不同:一、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不同;二、《易传》除《系辞传》部分,很多经文部分是现今通行版本所没有的,如《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篇章。

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里的“子曰”很多地方明确写作“孔子曰”或“夫子曰”。古人否定孔子作《易传》的理由之一就是《易传》里的“子曰”不一定是孔子说。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臆断《易传》是孔子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但是它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这些思想也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其弟子的弟子推及而成的。其实,《易传》每一篇的成书时间也是不一样的,从战国早期到后期都有。

过了二十多年,也就是1993年,又有了新的发现,湖北荆门郭店和荆州江门一带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简书,被称为楚简。1994年,在香港发现了一批战国的楚简,上海博物馆的馆长听说后,马上到香港去看,后来花了重金买回了绝大部分的楚简,其中有一本就是《易经》。这个《易经》的版本比马王堆的版本还要早,它里面只有经文没有传文。经文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我们现在通行版的排列次序是一样的。

所以,从版本来看,《易经》主要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上博简(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第二个版本是马王堆西汉初年的帛书本,第三个版本就是我们讲的通行版本——三国时期王弼作的注本以及在此基础上东晋时期韩康伯的补注,这个注本在唐代时又被孔颖达作了注释。我们讲《易经》就是按照这个版本,同时还要比对上博本和马王堆本。

最后,我们把《易经》的成书历史和作者做一个总结:《易经》这本书经过三位圣人的创作,伏羲作八卦,周文王作《易经》的经文部分,孔子作《易经》的传文部分。所以,《易经》这本书形成的历史非常悠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