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分析

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分析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节选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地坛的景物和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文章开头作者以地坛的荒芜来自比和衬托,写出了自己残疾后难言的苦闷和悲伤,接着又以地坛荒芜中的生机烘托自己求生的希望和信心,进而告诉读者自己对生与死的感悟。联系这个背景,就能了解作者与地坛的关系以及作者在地坛思考生与死的问题的原因了。

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分析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文中某些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所谓态度,就是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赞扬与批判、喜爱与厌恶、褒奖与贬低等。

作者观点与态度的分析,是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我们理解作者对文中描写的事物、人物等的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观点与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有的直接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我们要学会筛选和辨析,并加以概括。

(一)分析路径

掌握基本的分析路径对于我们分析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必要的,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进行说明。

例如: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儿?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7]

问题:文章体现了对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分析:这道题考察的就是我们分析文章中作者观点与态度的能力,可以按照以下分析路径进行解答。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其次要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的基础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只有这样,在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时候,才能紧扣原文主旨,从而避免主观臆断、歪曲作者本意。

本文节选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地坛的景物和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文章开头作者以地坛的荒芜来自比和衬托,写出了自己残疾后难言的苦闷和悲伤,接着又以地坛荒芜中的生机烘托自己求生的希望和信心,进而告诉读者自己对生与死的感悟。

2.抓住关键,仔细体会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进行探究,准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文中含有议论或抒情成分的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比如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反映作者对生命的看法的关键句子在第二段:“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作者看来,生与死都不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我们要平和、豁达地对待生命。

3.分析材料,提炼概括(www.xing528.com)

在整体把握和体会作者观点与态度之后,还要进一步分析文中运用的材料,这些材料,不论是事实、例子,还是文献资料,总是会表达作者一定的观点。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提炼概括作者观点与态度的重要途径。

本文中,作者在提出对生与死的思考之后,举了一个熬夜考试的例子。考试是辛苦难熬的,然而考试后的假期却是轻松愉快的。人生不也这样吗?我们遇到的苦难与挫折就像一次考验,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能克服它们,迎接崭新的未来。因此,作者最后说道:“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儿?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4.联系背景,全面认识

要想深入理解文章,全面认识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还需要联系文章的创作背景,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们要关注文章的注释,利用它来了解文章的出处、创作时间及时代背景,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分析。

对于上文,我们从注释中知道这篇文章节选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而作者是在双脚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联系这个背景,就能了解作者与地坛的关系以及作者在地坛思考生与死的问题的原因了。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面对死亡的豁达与坦然,面对苦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二)分析策略

在掌握了基本的分析路径之后,可以运用一些分析策略来帮助我们准确、快速地筛选出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1.抓首尾句

有些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思想,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品读,有利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如《珍珠鸟》中的首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双珍珠鸟”和尾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抓警示句

这些句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领悟这些句子的意思,可以提高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认识。如《故乡》的最后一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抓矛盾句

这些句子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却包含了深刻的用意,常常是作者复杂情感的寄托。如《孔乙己》中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看似矛盾,其实是更加含蓄、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批判。

4.抓情感句

这些句子有时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表现出作者的欢快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