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息二则》典型阅读及作者态度揣摩

《消息二则》典型阅读及作者态度揣摩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毛泽东《消息二则》,为教读课文。《消息二则》既注重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又包含着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具有典型性。任务二:从客观叙述中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方法1:关注主观评价的语句学生浏览《“店大欺客”奔驰凭什么对消费者不屑?》。随后,4S店却再一次推翻之前的解决办法,表示按照“汽车三包政策”规定,4S店只能更换发动机。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消息二则》典型阅读及作者态度揣摩

执教者:冯晓霞[1]

一、阅读文本的确定

(一)“1+n”篇目

课内选文“1”。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毛泽东《消息二则》,为教读课文。

课外选文“n”。《“店大欺客”奔驰凭什么对消费者不屑?》,选自网易新闻;周树春等《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读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彭梦瑶《萨科齐惊魂特拉维夫机场》,选自《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读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

《消息二则》既注重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又包含着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具有典型性。课外三篇选文也较好体现了以上特点,有利于“1”与“n”的联结。

(二)学习目标

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阅读消息、新闻特写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通过落实课文的教学和作业,有效落实了“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而“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学生难以掌握。因此,课堂目标定为:通过学习关注主观评价的语句、关注反复出现的词、关注修饰词这三个方法来阅读新闻。

二、学习单的设计

任务一:结合导语理清新闻要素

任务二:从客观叙述中揣摩作者态度与倾向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两个例子

任务三:阅读新闻的方法有哪些?

三、课堂活动展示

任务一:结合导语理清新闻要素

请浏览三篇新闻,找出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1.《“店大欺客”奔驰凭什么对消费者不屑?》:“何时”是近日;“何地”是奔驰4S店;“何事”是一名女子坐在发动机盖上哭诉;“何人”是一名女子;“何故”是提奔驰车开出去后不到1公里发动机提示没油,将车开回店里维修,15天后得到的答复是换发动机,之后多次沟通未果;“如何”是女子以撒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小结: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是,近日,在奔驰4S店,一名女子坐在发动机盖上撒泼哭诉,由于提奔驰车开出去后不到1公里发动机提示没油,将车开回店里维修15天后得到的答复是换发动机,之后多次沟通未果,只能以撒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别了,“不列颠尼亚”》:“何时”是1997年6月30日下午4:30;“何地”是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何事”是英国米字旗最后在这里降落;“何人”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何故”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如何”是英国米字旗降落,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小结: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是,1997年6月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由于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

3.《萨科齐惊魂特拉维夫机场》:“何时”是24日;“何地”是以色列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何事”是遭遇惊魂一幕;“何人”是法国总统萨科齐;“何故”是机场里突然响起了枪声;“如何”是萨科齐及其夫人快速登机离开。

小结: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是,24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由于机场突然响起枪声,法国总统萨科齐遭遇惊魂一幕,与夫人布鲁尼快速登机、登车,离开机场。

任务二:从客观叙述中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方法1:关注主观评价的语句

学生浏览《“店大欺客”奔驰凭什么对消费者不屑?》。

学生分享:

(1)《“店大欺客”奔驰凭什么对消费者不屑?》(表现作者对奔驰公司不顾消费者权益的不满)

(2)这期间,女车主和4S店交涉了三次,从退款到换车最后改为补偿。随后,4S店却再一次推翻之前的解决办法,表示按照“汽车三包政策”规定,4S店只能更换发动机。(“却再一次”表明4S店反复地推翻之前的解决办法,4S店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并未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表达作者对4S店处理态度的不满)

(3)车开出去不到1公里发动机就没油了,4S店却只能按照“汽车三包政策”更换发动机;车一天没有开,自己却要按照个人贷款协议如期还款。(表达了作者对4S店只维护自己利益,伤害消费者权益这一行为的不满)

(4)她相信,这个世界,最终还是有天理。(此时消费者经历的是没有天理的事,可见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真正的保障,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不满与控诉)

(5)在视频里,围观群众声援刘女士,大声表示4S店的解决方案不合适;现实中,人们的愤怒也被视频点燃,舆论席卷而来。(“席卷而来”说明人们对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作者的不满)

(6)奔驰事件是消费者的悲哀、也是监管部门的悲哀。(反复出现“悲哀”这个词,表现作者对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以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寒心与不满,渴望消费者权益能得到最公正的保障)

方法2:关注反复出现的词

学生浏览《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生分享:(www.xing528.com)

(1)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

(2)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3)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4)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最后一次”反复出现,作者意在强调英国马上就要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流露出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兴奋、喜悦与激动)

(5)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6)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7)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8)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反复出现“降下”与“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英国马上就要撤离香港,中国马上要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暗含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兴奋、喜悦与激动之情)

方法3:关注修饰词

学生浏览《萨科齐惊魂特拉维夫机场》。

学生分享:

(1)侍立一旁的保镖立即拔出手枪,一溜烟似地把萨科齐及夫人布鲁尼护送上飞机。据美联社报道称,身高腿长的布鲁尼身手矫捷,冲上舷梯的速度明显领先于丈夫萨科齐。与此同时,以色列方面的安保人员也慌忙将佩雷斯和奥尔默特护送上专车。(“立即”“一溜烟”表现出保镖反应的速度之快与对此事的紧张,暗含作者对保镖过分紧张的调侃。“身高腿长”“身手矫健”“明显领先于”暗含作者对布鲁尼的调侃,调侃她撤离速度之快)

(2)以色列发行量最大的希伯来文报纸《新消息报》在头条新闻中以“卡拉女王”称呼布鲁尼,并用整整两个版面对布鲁尼的“行头”津津乐道:价值2500美元的普拉达连衣裙、1200美元的手包和650美元的凉鞋。(“整整两个版面”可见报纸对布鲁尼报道的版面之大,但是如此大版面只报道布鲁尼的行头,并且报道是对她的行头“津津乐道”,蕴含了作者对此事的不屑)

(3)娱乐小报《以色列》称赞布鲁尼是“继杰奎琳·肯尼迪以来最美貌的第一夫人”,并绘声绘色地描写道:布鲁尼走下飞机时,佩雷斯羞红了脸,其他几位部长级人物也咧开嘴傻笑不止。(“最美貌”是对布鲁尼美貌的调侃,“绘声绘色”是对娱乐小报的关注点进行调侃,“羞红了脸”“傻笑不止”是对这些人物的调侃)

任务三:总结阅读新闻的方法

要结合导语理清新闻要素,了解新闻内容;要从客观叙述中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深入了解新闻,包括关注主观评价的语句、反复出现的词和修饰词等。

四、教学反思

(一)学习目标明确

本单元的目标是阅读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注意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单元的课文包括消息、新闻特写、通讯这几种新闻体裁,并且在作业本中有关于这几种新闻体裁的比较分析。通过作业和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得到有效落实。

单元目标中难以解决和落实的是“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学生要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在教学《消息二则》时,学生学到的方法有:结合导语理清新闻六要素;边阅读边从客观叙述的语言中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与态度。

为了巩固阅读新闻的方法,我选取了《“店大欺客”奔驰凭什么对消费者不屑?》《别了,“不列颠尼亚”》《萨科齐惊魂特拉维夫机场》这三篇文章。《“店大欺客”奔驰凭什么对消费者不屑?》这篇文章,作者虽然在客观叙述事件,但是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明显,可以运用关注主观评价的句子的方法;《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作者采用反复出现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客观叙述事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反复出现的词语阅读新闻;《萨科齐惊魂特拉维夫机场》一文采用一系列的修饰词来进行客观叙述,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修饰词。这三篇文章都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运用具体的方法,从客观叙述的语言中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与态度。

学习单里设计了三个任务。其中任务一是结合导语理清新闻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过概括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这六个新闻要素,快速地了解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学习单的情况,发现这一任务大多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基本掌握了这种阅读新闻的方法。

任务二是探索客观叙述中作者的态度与倾向的方法,并举两个例子。这一任务学生完成得较差,而且基本没有方向,所以我把边阅读边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倾向作为本次新闻阅读课的学习目标之一。

采用自读活动课的课型,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进一步巩固落实学生习得阅读新闻的方法这一目标。

(二)学习重点明确

本节阅读活动课设计了三个活动任务,旨在帮助学生轻松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从客观叙述的语言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运用三种方法从客观叙述的语言中快速揣摩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通过关注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课堂上教师提醒了“反复出现的词语”,学生就能快速找到。例如,“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找到反复出现的词语“最后一次”,读懂“最后一次”的反复出现意在强调英国马上就要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流露出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兴奋、喜悦与激动之情。

但学生对文中另外反复出现的词难以把握,这时提醒要关注文中的对比,学生也能很快发现。例如,“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从中不难读出反复出现的“降下”与“升起”,其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意在强调英国马上就要撤离香港,中国马上要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暗含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兴奋、喜悦与激动之情。

关注修饰词,以《萨科齐惊魂特拉维夫机场》为例。这一环节学生明显出现问题,对“修饰词”这个概念不清晰,寻找例句更觉得困难。

课堂上先对“修饰词”做了解释,使学生明确修饰词往往起到修饰的作用,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然后我举了一个例句,“侍立一旁的保镖立即拔出手枪,一溜烟似地把萨科齐及夫人布鲁尼护送上飞机”,修饰词是“立即”与“一溜烟”,学生能马上品味出这两个词表现了保镖反应速度之快,但是对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还是难以把握。这时,我提供了本文写作的背景资料——《中国青年报》,其读者对象主要是青年,而且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语言比较诙谐幽默,意在引起青年群体的青睐。学生逐渐找到句子,悟出了作者的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