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子世界旅行记:深入原子里的奇妙之旅

原子世界旅行记:深入原子里的奇妙之旅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只在最近这些年来,人们才能够深入到原子里面去。他们不能赤手空拳地到原子世界里去,必须跟旅行家一样,带着各种装备、用具和器械。到原子世界里去的旅行家却带着烧瓶和曲颈甑,蒸馏釜和旋管。用门捷列夫[4]的话说:“在原子学说里,认为原子世界的构造是跟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世界的构造相同的那种概念,开始越来越有力地被人确信了。”他们用小圆圈表示氧原子,用中间有十字的小圆圈表示硫原子。

原子世界旅行记:深入原子里的奇妙之旅

我们谁没有憧憬过遥远的世界呢?谁没有向往过无边无际的星际空间呢?

其实有一些离我们很近的世界,它们跟夜晚在天空里闪烁着的世界一样神秘。

这种离得很近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和我们自己的身体里边到处都有。太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照进屋子里来,在那一道太阳光里闪烁着的每一粒小灰尘里,都有几十万万个这样的世界。现在从我的钢笔尖流到纸上去的每一滴墨水里,也有几十万万个这样的世界。

遥远的世界——星空——谁都看见过。

离得很近的世界——原子——却还没有人看见过。

人们已经想了许多世纪,想知道原子是什么东西。但是只在最近这些年来,人们才能够深入到原子里面去。

他们完成了这次旅行,却并没有走出自己的实验室。

他们一路上还看到了许许多多新奇的事物,而且带了最丰富的收获物回来。

这次旅行可真不容易。人们屡次问自己,我们想研究的原子究竟存在不存在?

实际上,人们就居住在原子世界里。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居民。每一次他们在炉子里点火,就是在迫使碳原子和氧原子相结合。每一次他们从矿石里炼出铁来,就是在调度无数铁原子的大军

锻工、玻璃工、陶工和炼钢工,他们从早到晚就是在使一些原子结合和分离,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回事,因为谁也没有看见过原子。对于原子,人们只能够猜想。

最早领会到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希腊的学者留基伯[1]和德谟克里特[2]。他们说,当原子相结合的时候,就造成了万物,当原子各自分离的时候,万物就被毁坏了。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2300年前的事。但是在这多少个世纪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脱离猜想的阶段。

学者们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些人说有原子,另一些人说没有原子。他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事情竟闹到这般地步:主张原子学说的人被控告是亵渎神明,讲原子的书籍被焚烧掉。

虽然迫害重重,研究自然的人始终不肯放弃关于原子的猜想,因为这种假说是说明万物怎么构成、怎么被毁坏的最简单最合理的方法。

为了使猜想得到证实,必须从争辩、讨论到进一步去做实验。

他们不能赤手空拳地到原子世界里去,必须跟旅行家一样,带着各种装备、用具和器械。

人们去探险的时候,一般都携带着武器、帐幕、指南针和地图。

到原子世界里去的旅行家却带着烧瓶和曲颈甑,蒸馏釜和旋管。

化学家把各种物质熔化、混合、蒸馏、溶解和沉淀,同时还不断地称量那些物质,为了要知道在实验中用了多少物质,得到了多少物质。

化学家也在调度原子大军,但是他们已经不像古时候的锻工或玻璃工那样无意识地做这件事,而是尽力想弄明白,在他们那些曲颈甑和烧瓶里发生的是些什么事情。

可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化学还只是一种工艺,没有变成科学

那时候,化学家面对着由单质构成化合物或是化合物分解成单质的种种现象,还搞不清楚在物质的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头一个不仅把化学叫作科学,而且把化学也变成了科学的,是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3]。他浏览了原子世界,用他的慧眼看见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用最好的显微镜都看不见的”事物。

罗蒙诺索夫看见了构成物质的“难以捉摸的微粒”,而且头一个在它们中间区别出化合的微粒——分子和单纯的微粒——构成分子的原子。

他看见了,在空气膨胀或收缩的时候,“难以捉摸的微粒”怎样分散开去或聚集起来。

他看见了,把固体加热的时候,微粒怎样开始运动得越来越快。瞧,它们分散开去——固体熔化成液体了。瞧,它们飞散了——液体变成蒸气了。

他看见了,在化学家的烧瓶和曲颈甑里,分子怎样分解成原子,原子怎样化合成分子。

罗蒙诺索夫不仅领会到这一点,他还用称量和计算核对了这件事。

他料到别人将要反驳他,因此他在《化学的用途》那本书里说道:“关于这一点,我想,你们会说,化学只显示出构成化合物的物质,却并不特别显示出每一颗微粒。对于这种话,我在这里回答,一直到现在,研究家的慧眼还没有能够深入洞察物体的内部。但是,假如有一天这个秘密被揭露了,那么化学一定是走在前头的,它将第一个揭开大自然最神秘的殿堂的帷幕。”

罗蒙诺索夫就是这样提前100年就预言了后来科学家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道路。(www.xing528.com)

每一次,当科学家用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造成一种化合物的时候,或者相反地,把化合物分解成组成它的元素的时候,都是在向原子世界的深处进军。

1781年,在化学实验室里,爆鸣气——氢和氧的混合物——初次爆炸,砰的一声,把水的组成告诉了人们。

过了三年,化学家又把水分解成元素的实验做成功了。

水蒸气通过一根装有烧得赤热的铁屑的管子,热把水的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氧跟铁化合成铁锈,氢跟没有分解的水蒸气一同从管子的另一端冒出来。

原子学说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物质分解的时候,化学家把各种元素的原子分别收集起来,称量它们,测定这一种原子比那一种原子重多少倍。

化学家不是跟每一个原子个别地打交道,而是跟一大群原子打交道。

任何一滴溶液,任何一撮盐,都是整整一条“银河”。

但是银河是没法放到烧瓶里把各种星星分开的——没法把蓝色的跟蓝色的放在一块儿,红色的跟红色的放在一块儿。

一小撮盐却可以从溶液里沉淀出来,用滤器过滤,再放到天平的秤盘上去称量。

科学家越来越经常地想到这种原子世界和星星世界的比较。

用门捷列夫[4]的话说:“在原子学说里,认为原子世界的构造是跟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世界的构造相同的那种概念,开始越来越有力地被人确信了。”

原子世界跟星星的世界相像!

这种概念曾经使企图窥探物质深处的人们觉得眼花缭乱。

后来这个世界里一个一个的天体越来越清楚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了。

各种原子陆续地得到了名字。

19世纪初叶,科学家开始用符号来表示各种原子。

他们用小圆圈表示氧原子,用中间有十字的小圆圈表示硫原子。

为了画出原子世界的“太阳系”之一——三氧化硫的分子,他们在当中画一个中间有十字的小圆圈——硫原子,而在这个“太阳”的周围画三个小圆圈——三个氧原子。

像这样,科学家的思想进入了分子的深处。

但是在那时候,人们离原子深处还远得很,而且他们认为进入原子深处是办不到的事情。他们想象,原子是分不开、打不碎、钻不进去的坚固的小圆球。

英国的科学家道尔顿[5]说,创造或毁灭原子,跟创造新行星或毁灭已经存在的行星是同样不可能的事。

那时候,化学家已经能够用原子造成分子了,但是道尔顿不曾想到用更小的微粒来组成原子,或是把原子打碎成几块。

【注释】

[1]留基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原书编者注

[2]德谟克里特,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可能是留基伯的学生,生活在大约公元前460—大约公元前370年。——原书编者注

[3]罗蒙诺索夫(1711—1765),俄罗斯科学家。据苏联科学家考证,罗蒙诺索夫在18世纪40年代就论证了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的守恒。——译者注

[4]门捷列夫(1834—1907),俄罗斯化学家,发现元素周期律。——译者注

[5]道尔顿(1766—1844),英国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原子理论的提出者。——原书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