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故宫六百年:祺祥政变、辛酉政变和北京政变

故宫六百年:祺祥政变、辛酉政变和北京政变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日,发动政变。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利用提前到京的四天,完成了这场政变。这次政变,因载淳登极后拟定年号为祺祥,史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也称“北京政变”。其时,发动政变的四个主要人物—慈安皇太后二十五岁,慈禧皇太后二十七岁,恭亲王奕三十岁,醇郡王奕二十二岁。

故宫六百年:祺祥政变、辛酉政变和北京政变

文宗

这时,朝廷大臣实际上分为两半:一半在承德,另一半在北京。因此,主要分为两个派别:以肃顺为首的“承德集团”和以奕䜣为首的“北京集团”。在北京的大臣,又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倾向于顾命大臣,大部分则倾向于帝胤和帝后势力,从而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承德集团”随驾,主要人物有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肃顺等。“北京集团”以恭亲王奕䜣为首,其支持者除了奕、奕、奕、奕之外,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宝鋆等人。

“北京集团”的特点,一是汉儒老臣多,二是正直不阿之臣多,三是对西方了解之臣多,四是力议咸丰在京主政者多,五是主张议和后请皇帝回銮者多,六是官员年富力强者多。特别是他们得到两宫皇太后与同治皇帝的支持。

以上两个朝廷集团,在咸丰承德驾崩之日,便是开始较量之时。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

初一日,恭亲王奕䜣获准赶到承德避暑山庄,叩谒咸丰的梓宫。《我的前半生》记载:相传奕䜣化装成萨满,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会面约两个小时,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政变。此时,咸丰皇帝刚驾崩13天。

初五日,醇郡王奕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实际军事权力。

十一日,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讨论御史董元醇所上请太后权理朝政、简亲王一二人辅弼的奏折。肃顺等以咸丰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故事,拟旨驳斥。双方激烈辩论。《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相持逾日,八大臣只好先答应两宫太后,回到北京再说。

九月:

初四日,醇郡王奕任步军统领,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不久,奕又兼管善捕营事。

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同治帝与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承德启程返京师。第二天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为借口,从小路提前赶回北京。(www.xing528.com)

二十七日夜,肃顺等被醇郡王奕等抓博。肃顺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狱,见载垣、端华已先在。

二十九日,同治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䜣等。

三十日,发动政变。同治帝与两宫皇太后,宣布载垣等顾命大臣罪状,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逃到热河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

十月:

初一日,同治帝与两宫皇太后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命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侍郎宝鋆、文祥为军机大臣。

初三日,大行皇帝梓宫到京。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利用提前到京的四天,完成了这场政变。

初五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翌日,诏赐载垣、端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被处斩,褫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职。据记载:“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薛福成《庸庵笔记》》)

初九日,载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

后,同治帝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垂帘听政设在养心殿东间,同治帝御座后设一黄幔(初为黄屏),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并坐在垂帘后面,恭亲王奕䜣立于左,醇郡王奕立于右。

这次政变,因载淳登极后拟定年号为祺祥,史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也称“北京政变”。其时,发动政变的四个主要人物—慈安皇太后二十五岁,慈禧皇太后二十七岁,恭亲王奕䜣三十岁,醇郡王奕二十二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