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边缘视角解构核心地边缘地影响

边缘视角解构核心地边缘地影响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边缘地发展理论也多从核心地对边缘地的影响方面来分析,形成不同的发展理论。中心通过极化作用成为增长极,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作用,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放大,影响范围与程度随之不断增大,形成乘数效应。增长极向周边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扩散效应。

边缘视角解构核心地边缘地影响

边缘地与核心地是相对的,也是相互依存的。边缘地发展离不开核心地,反之亦然,边缘地与核心地在二者的互动中实现自身发展。边缘地发展理论也多从核心地对边缘地的影响方面来分析,形成不同的发展理论。

(1)增长极的带动作用理论。中心通过极化作用成为增长极,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产生支配作用。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与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作用,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放大,影响范围与程度随之不断增大,形成乘数效应。增长极向周边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扩散效应。

(2)“极化—涓滴”效应理论。赫希曼在《不发达国家的投资政策与“二元性”》中对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购买欠发达地区商品、向欠发达地区投资等活动给欠发达地区带来发展机会,刺激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先进因素向欠发达地区涓滴,对欠发达地区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赫氏认为,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3)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在商品生产上的优势与劣势程度不同,则生产劣势较轻或优势较大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应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比较优势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生产技术,使之具有比较优势,这样就能实现区域发展。边缘地在某些商品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发挥好比较优势,就能形成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边缘地经济发展。

(4)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的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与主导部门,根据产业先进程度可将产业分为兴旺部门、停滞部门、衰退部门,根据此将区域分为高梯度地区与低梯度地区。经济发展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梯度推移主要由城市系统来进行,具体推移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活动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另一种方式是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此类推,最后推移到所有地区,从而带动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达到区域之间的相对均衡。(www.xing528.com)

(5)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提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供给循环过程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需求循环过程是:低收入—低购买能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无论从供给还是需求,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在“低收入”处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于贫困状态。

核心—边缘的相互转化。边缘是相对于核心而存在,二者之间具有相对性,特定层次的多个相邻地域相互作用,在共同的边缘形成新的区域中心,各分地域中心相对于新的上级区域中心而言则是边缘,使边缘与核心具有相对动态演变特征(见图1-1)[27]。因此,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边缘可以转化为核心,核心也可能退化成边缘。边缘地要抓住外部环境变化的机遇,适时推动核心—边缘关系的变化,让边缘地发展成核心地。

图1-1 边缘与核心的动态转化及边缘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