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策略与建议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策略与建议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要严格做到“三同时”。每年都把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监测结果公布于众,这是加强群众与干部水土保持与防治沙漠化意识的有效办法之一。继续深入进行水土流失经济损失等方面的研究。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策略与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督执法

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强大舆论。逐步建立健全以若干法律为基础、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要严格做到“三同时”。

要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包括省、地、县)都要加强监督、监测的机构建设、设施建设。每年都把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监测结果公布于众,这是加强群众与干部水土保持与防治沙漠化意识的有效办法之一。水土流失监测的内容不仅限于不同程度水土流失面积数量的增减,更应力求作到公布流域产沙量的增减数据以及流域的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2.加快防治进度,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长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实践充分证明,过去我们依靠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是宝贵的,是行之有效的,要继承发扬,深化发展。但在植被建设上,对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重视不够。不考虑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乱开滥垦,广种薄收,草场超载过牧,片面强调牛羊头数越多越好,其结果是树木尚未长大,就被砍掉,草、灌木还没有长上来,就被牛羊啃光,以至于在北方部分地区形成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种草不见草的被动局面。

因此,在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方针上,既要坚持预防监督、保护环境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还要坚持封山育林、草场围护、牲畜舍饲圈养,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大面积恢复保护植被,加快防治进度的方针。

3.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工程(www.xing528.com)

继续开展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地区以及环京津地区的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搞好天然林保护;加快跨流域调水和水资源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在西北诸河流域合理安排生态用水,恢复绿洲和遏制沙漠化。

4.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不断探索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加强对治理区群众的培训,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大力应用“3S”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努力提高科技在水土保持中的贡献率。继续深入进行水土流失经济损失等方面的研究。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尊重群众的意愿,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使治理区的水土流失程度减轻,经济得到发展,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5.加强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

要加强水土保持方面的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水土保持方面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中国水土保持的科技水平,尤其是水土流失机理模型、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等方面的科技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