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下的城市建设策略

生态环境下的城市建设策略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变更事项主要包括大中城市的市辖区调整、撤地设市、政府驻地迁移、政区更名等内容,其中,市辖区调整和撤地设市事项占了90%以上。但考虑到近年来,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各项资金来源的结构已发生明显的变化,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减少,目前大约只占35%左右,而社会及外资投入资金不断上升,大约占65%左右。

生态环境下的城市建设策略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表明,政府行政手段是推动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力量,对城市化进程有较大影响的行政手段主要有:

(一)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收集、确认、登记有关公民年龄、身份、住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是国家对人口实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后,国家又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形成了中国计划经济模式下一套较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户籍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演变为一种身份制度,它将农村和城市人口人为地分割为性质不同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国家对这两种人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待遇,客观地造成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两个不同身份阶层。在这种制度下的中国户籍管理机关不仅进行户口登记,更重要的有限制户口迁移审批权。政府通过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等,造成了城乡人口的隔绝,严格地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原生机制中的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未能充分体现和有机结合。

(二)行政区划调整(www.xing528.com)

行政区是设有国家政权机关的各级地区。近几年来,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变更事项主要包括大中城市的市辖区调整、撤地设市、政府驻地迁移、政区更名等内容,其中,市辖区调整和撤地设市事项占了90%以上。科学、合理地调整行政区划,不仅有利于扩大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加快城市化进程,而且也有利于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但是,由于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又是与行政级别的变动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调整行政区划中往往导致盲目行为和主观随意性,这也会造成经济破坏、扭曲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如在大城市市区行政区划以及副省级市的撤县设区调整中,由于有这方面的利益驱动,确有个别地方追求机构升格、干部升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不少地方都是通过县改市和乡改镇等手段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三)政府投资

从本质上讲,城市是便利人们从事生产、经营和生活公共产品。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具有极大的外部经济性,必须以政府投资为主。因此,政府投资对城市化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按照福建有关城市化模型测算,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说来,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将增加1.156个百分点。但考虑到近年来,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各项资金来源的结构已发生明显的变化,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减少,目前大约只占35%左右,而社会及外资投入资金不断上升,大约占65%左右。因此,政府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将增加0.405个百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