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江大河水灾防治研究:堤防和河道整治

大江大河水灾防治研究:堤防和河道整治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禹治水标志着人类采取积极措施防治水灾的开始。因此,防水阶段的主要措施就是修筑堤防和河道整治。此后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堤防一直是我国防御洪水的最主要手段。堤防在约束河水的同时,也把随水而下的泥沙拦截在河道中。将若干个埽捆叠加连接起来,沿堤防河岸沉入水中并加以固定,就起到了保护堤岸的作用,当然也可以用来堵口和截流等。据考证,埽捆大约出现在2500年前,在汉代已有熟练的运用,一直延续至清朝。

大江大河水灾防治研究:堤防和河道整治

大禹治水标志着人类采取积极措施防治水灾的开始。大禹治理的这场洪水与以往不同,它不仅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冈,而且经年不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长期无法进行。洪水的情况变了,自然需要采取新的措施。但鲧仍然沿用老办法,结果治水多年没有成功。禹受命接替鲧的工作后,“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也就是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顺地形地势把壅塞的川流疏通,再把洪水引入疏通后的河道、湖泊或洼地,汇流入海。结果“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亦即洪水全部归槽,人们从高处搬回来重新开始种田养蚕。

如果把共工氏和鲧的方法称为“堵塞法”的话,那么大禹的方法就是“疏导法”。在“堵”和“疏”两种方法的交替使用中,衍生出了堤防。堤防的作用是把洪水约束在河槽内,显然,河槽断面越平顺、河水下泄速度越快。因此,防水阶段的主要措施就是修筑堤防和河道整治。

堤防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春秋中期已经较为普遍。此后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堤防一直是我国防御洪水的最主要手段。经过十几个朝代、2000余年的建筑、加固和修复,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江河堤防4万km左右,其中65%集中在长江流域的湖区和圩区;其他比较重要的堤防分布在黄河下游、淮河下游、钱塘江和海岸(海塘)。

大多数河道都是天然形成的。受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天然河道往往是弯弯曲曲的,水流横向摆动较大,不仅对河岸产生严重冲刷,而且不利于洪水下泄。堤防在约束河水的同时,也把随水而下的泥沙拦截在河道中。这些泥沙在水流较缓的中下游河段沉积下来,抬高河床,缩小河道的过水断面,也不利于洪水下泄。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对河道(堤防)进行整治。整治措施视具体情况而定,主要包括裁弯取直、护岸和清淤疏浚等。其中,裁弯取直是为了缩短洪水的行程、增加河道的比降和过水流量,提高洪水下泄速度;护岸是为了增强堤岸的稳定性,抵御水流、风浪的侵袭和冲刷,以及控制河势;清淤疏浚是为了增加水深,扩大河道的过水断面,增加洪水下泄量。(www.xing528.com)

早期的护岸材料是“埽捆”,由树枝、薪草、竹等软料,分层夹以土石,卷制捆扎而成。将若干个埽捆叠加连接起来,沿堤防河岸沉入水中并加以固定,就起到了保护堤岸的作用,当然也可以用来堵口和截流等。据考证,埽捆大约出现在2500年前,在汉代已有熟练的运用,一直延续至清朝

清淤疏浚也是河道整治的常用措施。10世纪初年,曾有由万余人组成的捞浅军对太湖下游进行疏浚,并把清理出来的淤泥运到田里作肥料或用于修路。19世纪末在黄浦江上开始使用机械进行清淤,以后逐步扩大到其他流域和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