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官报与民报:剖析与比较

清末官报与民报:剖析与比较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官报的对象主要是各级官吏和知识分子,官报的主办人不愿意也不希望普通民众接触到官报。总之,清末官报并没有获得设立官报的预想目标,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民报的发展。进一步言之,官报之唯一目的,为遏止人民干预国政,遂造成人民间一种“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之心理;于是中国之文化,不能不因此而入于黑暗状态矣。

清末官报与民报:剖析与比较

对比当时的官报和民报,我们不难发现,官报在与民报竞争过程中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根本无法实现掌控公共舆论的政治目标。有论者就从营销方式、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分析官报“一败涂地”的具体原因[51]。我们亦可以根据传播学的基本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官报最终失败的原因。

从传播信息来看,官报发“文”,民报发“闻”。清末官报刊发的内容经过地方大臣亲自厘定,其体例和格式大体相似,主要是朝廷政令、皇帝圣谕、奏章、宫抄等等,都是经过朝廷和有关部门核准的内容。简单来说,官报主要印发“公文”,缺乏新意。民报则不同,主动收集和编辑有价值的信息,主要刊发政治和社会新闻,并配发论说,能够吸引读者,符合报刊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概括来讲,民报主要刊发“新闻”。长期以来,中国以儒家治国,实行愚民政策,并不希望普通大众能够掌握信息。因此,我们不能指望一帮朝廷大臣在短时间内跳出体制束缚,革命性地推动近代社会的新闻革命。对此,戈公振先生就说:“‘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乃儒家执政之秘诀;阶级上下之隔阂,不期然而养成。”[52]

从传播对象来看,官报在“官”中,民报在“民”中。官报的对象主要是各级官吏和知识分子,官报的主办人不愿意也不希望普通民众接触到官报。归根结底,官报“作为一种舆论控制的极端手段”[53],压根就不希望社会公众参与其中。这中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逐渐拉大清廷与国人的距离,扩大了朝廷和民众的矛盾。而民报则正好与之相反,格外重视社会公众的反应,充当社会舆论领袖,积极代表民意反抗满清朝廷。戈公振先生曾评价中西方官报的差别:“其故盖西人之官报乃与民阅,而我国乃与官阅也。”[54]

从传播效果来看,官报如石沉大海,民报却蒸蒸日上。一些朝廷大臣对官报是极其重视的,不仅拨付巨额经费准以发行,而且经常亲自过问官报的出版和编辑工作。例如,袁世凯就鼎力支持《北洋官报》,“从筹备创建到编辑发行乃至运营效果,袁世凯都亲自过问”[55]。他们重视官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全掌控官报,“浸透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色彩”,是中国漫长专制社会传媒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56]这一控制的结果就是形成了绝对的、单向的信息流动传播,从而失去了公知性和权威性,导致官报传播的效果大大降低。同时期,民报则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报刊数量上有明显的超越,而且公众的认可度获得空前的提升。民报的传播效果远远超过官报,在国人心目中的知名度也是遥遥领先。(www.xing528.com)

总之,清末官报并没有获得设立官报的预想目标,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民报的发展。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清末官报最终没有能够战胜民报,也没能挽救陷入水火之中的清王朝。对此,戈公振先生的评价一语中的:

故《官报》从政治上言之,固可收行政统一之效;但从文化上而言之,可谓毫无影响,其最佳结果,亦不过视若掌故,如黄、顾二氏之所为耳。进一步言之,官报之唯一目的,为遏止人民干预国政,遂造成人民间一种“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之心理;于是中国之文化,不能不因此而入于黑暗状态矣。[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