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教学到教育的育人之道

从教学到教育的育人之道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动即成长,成长即自由。原因很简单,工作近10年的她仍然是一位“三无”教师。于青老师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制订了详尽计划。她认为,“读书+写作=教师的专业成长”。至今,于老师还清楚地记得她的“处女作”——《作文素材多棱镜》的诞生。一个月后,她的处女作《作文素材多棱镜》被《环翠教育》刊登了。一次小小的成功,让于老师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写出像样的文章。她的成长可谓是惊人的。

从教学到教育的育人之道

主动即成长,成长即自由。一位教师的成长到底应该交给谁?一次偶然的打击,让于青老师彻底找到了方向……故事还要追溯到2000年的那个秋天,已经到了评选小学高级职称的于老师又被拒之门外。原因很简单,工作近10年的她仍然是一位“三无”(无教学论文、无公开课、无教学荣誉)教师。她陷入了思考:为什么职称名额扩大到参评教师的50%,自己仍然是空空如也?为什么工作了近十年,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教学痕迹?她很快找到原因,只因自己在教学中失去了思考,失去了抱负,只是满足于杯中水、枕边书。此时的她彻底觉醒了:我要成长,我要将成长交给自己。她告诉自己:一位成长的教师,她的眼界是高远的,她的思想是鲜活的,她的工作是充满激情的,她的成长带来的是工作的创新、换来的是大批孩子的优秀。

于青老师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制订了详尽计划。她认为,“读书+写作=教师的专业成长”。每天,她都规定自己最少要有1个半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天的工作路线就是班级——学校图书室——办公室。渐渐地,看的书多了,她的思想也变得活跃起来。看着书中那一篇篇似曾相识的文章,于老师的心沸腾了:自己在工作中也有那么多鲜活的教学资料值得记录,可是都这样悄悄地溜走了。如果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记录下来,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于是,于老师决定开始提笔,真正为自己、为孩子们记录点什么。

至今,于老师还清楚地记得她的“处女作”——《作文素材多棱镜》的诞生。那是一篇关于指导写作的教学感悟,指导学生如何采用同一素材从多方面挖掘写作点,写出文章的新意。当在班级上完这堂课后,看到孩子们写出的一篇篇精彩文章,于老师满心欢喜,真正感受到教学的幸福。她想把今天的教学实录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可是,提起笔来的她却真正感受到胸无墨水、无话可说的困窘。这篇不足1000字的文章,她费了足足两天的时间。这是一篇怎样拙劣的文章呀?她甚至责问自己:“这是我写的文章吗?我平时都怎么指导学生写作的呢?就这样的水平,我怎么有资格担任语文老师?”可是,面对自己好不容易“挤”出的文章,于老师舍不得就此“枪毙”。她好想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幸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老师经过几位老师的指点,得到了很多启发,再次对文章进行修改。一个月后,她的处女作《作文素材多棱镜》被《环翠教育》刊登了。一次小小的成功,让于老师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写出像样的文章。于是,她将此文再次进行了修改,然后投到国家级期刊《百家作文指导》。没想到数月后,文章见报了,并且还得到主编的亲自点评。(www.xing528.com)

就这样,从不动笔的于老师开始拿起了笔,随时记录下教学感悟。10多年的坚持写作与反思,让于老师真正学会如何做教育,真正实现了从教书匠到教育专家的蜕变。她深刻地感受到,写作带给自己的成长,写作带来的对教学的深度思考,写作带给她的教育幸福感。她在总结反思中,一步步提升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一步步地将教育创新落到实处。工作中的她,似乎有无穷的活力,很多老师都由衷地敬佩她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每当此时,于老师都会坦诚地道出这一秘诀:“是写作,成就了我;是写作,让我的教学激情依旧。”她的成长可谓是惊人的。由两三个月写出一篇劣文——每周的撰写——每日的千字文章;由渴望文章变成铅字——每年发表一篇文章——数月发表一篇文章——一年发表20多篇文章——成为几家全国有影响刊物的特约通讯员——个人著作《老班的“青草地”》顺利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