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念演变:中国古代科学哲学的历史考察

观念演变:中国古代科学哲学的历史考察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的判断实际与历史的进程是相统一的。总之,“气”作为字符或文字的难产表明了其在属性上的非实在性和不确定性,并由此导致了感官直觉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进一步导致了构词判断上的困难。而以往主要甚至仅仅是从语词或文字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这有可能限制了思考这一问题的路径。而进一步,周人又形成比较明确的阳气、阴气或阴阳二气的观念。

观念演变:中国古代科学哲学的历史考察

哲学的判断实际与历史的进程是相统一的。如前所说,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气”这一现象就应当已经引起了原始人的注意,而后它也会持续成为后人的观察内容。例如陶器烧造。这一活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初期,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分别达到各自类型的高度,如此漫长的活动中所产生或伴随的现象无疑会给先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后来的青铜铸造在一定程度上与此相衔接,这从《考工记》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又如祭祀活动。山东莒县凌阳河畔发掘出土的陶尊上的图纹或被认为有燎祭的火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有明显的燎祭遗存,而这样一种传统以后也为殷人所继承,事实上,那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国人认为,燎祭所升腾的火焰能够直达天神。而伴随着农耕活动的充分展开,人们对云也会有更多的注意和想象,这包括云与雨、云与烟乃至云与燎祭的关系。甲骨文中对于云、尞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多有记述,例如:“尞于帝云。”(《续》2.4.11)“尞于二云。”(《林》1.14.18)“尞豕四云。”(《库》972)并且尤为重要的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一系列与后来“气”字字形相近的字符,包括“三”、“云”、“亏”等,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些字符或图像不一定是孤立的,在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观察或性质上的联系。

周代在“气”观念发展的过程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时期,因为它应当提供了“气”观念的表意方式。不过,这里需要我们做出有别于以往认识的更为大胆的假设或猜测。如前面考察所见:“气”这一观念的物质或象形基础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定性的困难,这也正是“气”这一文字之所以晚出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如它可以从属于水,即当水加热后会形成蒸气;它也可以从属于火,诸如各种烧造、冶炼乃至祭祀活动所形成的火焰。它下有大地山川、河流湖泊中的氤氲之气;上有天空中各种飘散或翻滚的云气。也即是说,“气”虽与许多事物或物质有关,但它却又并不单独隶属于任何事物或物质。并且,如“尞云”所示,地下、天上、焰气、云气之间还可能存在着联系与转换。气的这种特性给它的造字着实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迷茫。总之,“气”作为字符或文字的难产表明了其在属性上的非实在性和不确定性,并由此导致了感官直觉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进一步导致了构词判断上的困难。而以往主要甚至仅仅是从语词或文字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这有可能限制了思考这一问题的路径。

可以这样假设,在“气”观念与“气”概念之间很可能还曾有过一个“气”符号的表意形式,它构成了“气”观念及思想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或时期。在这个时期,虽然文字或概念还没有产生,但表意方式已经存在。那么这个符号形式或者表意方式究竟是什么呢?我的看法是:“气”观念的表达最初很可能与《易经》有关,也即与《易经》中的“☰”与“☷”这两个符号有关,或者说与“阴阳”观念有关。《易经》卦象的“阴阳”性质早已不存疑问。《庄子·天下》讲:“《易》以道阴阳。”《易传·系辞下》讲:“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卦奇,阴卦耦。”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易经》中的卦象是否有“气”的含义。毫无疑问这应当是一个过程。《易经》本是筮占发展的成果,即是占卜用书。但从以后的发展来看,“☰”与“☷”这两个符号除了用于占卜及天文观察(见前面“阴阳”对立观念一节),极有可能逐渐地含有或被赋予“气”的观念。并且也正因为与“☰”和“☷”的“挂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周人对“气”的关注或界说其实并非局限于物质属性或事物性质的思路。例如《升》卦多处用到“升”字,结合卦象,此处的“升”字也很有可能包含了对“气”的观察。又如《乾》初九爻辞是“潜龙,勿用”。九四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按《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因此不排除这两条爻辞与节气包括天气和地气有关。在这里,重要的是对现象的描述或表达,而非确定性质。而进一步,周人又形成比较明确的阳气、阴气或阴阳二气的观念。如《泰》与《否》两个相对立的卦象历来被认为包含阴阳对立与转化之意,而从后世相关的论述来看,其也完全有可能已具有阴阳之气的含义。所以,周人很可能是以“☰”与“☷”这两个符号作为“台阶”或“跳板”发展出阳气、阴气这样的观念的。也可以说,“气”观念与“☰”与“☷”符号即阴阳观念的结合规定了以后“气”观念及思想发展的方向。(www.xing528.com)

那么,作为名词意义的“气”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这或许有多种可能,其中一种可能是:到大约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已经发展出了“气”这一字形;值此之际,原本寄居于“☰”与“☷”卦象的阳气与阴气观念也已经成熟;由于卦象“☰”与甲骨文中和金文中的“☰”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字符形式,于是人们便将“气”字移入,并加上可能在同时期或更早些时候已经形成的阴、阳二字。于是,阴阳二气的概念形成了,“气”文字或概念也形成了。并且,概念一旦产生,它们也就很快从曾寄居的符号形式中独立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与此紧扣的下一个环节:阴、阳二气说与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说。我们在这里实际看到了一个典型的象(字符或符号)、言(文字或概念)与意(观念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