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知识、智慧、技术与技艺解析

中国哲学通史:知识、智慧、技术与技艺解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家始于老子,老子在知识与智慧、技术与技艺问题上实际是有系统而明确的看法的。在这些论述中,老子确对知识、智慧、技术、技巧提出了质疑或否定性的看法。从老圃的回答看,其明确地拒绝使用这种机械技术,其实这也是庄子的看法,并且庄子在这里明显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传统。若归纳概括庄子的看法,我们会发现其极力反对使用技术,但并不反对高超的技艺。

中国哲学通史:知识、智慧、技术与技艺解析

道家始于老子,老子在知识与智慧、技术与技艺问题上实际是有系统而明确的看法的。以下列出的是老子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及相关论述: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十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十九章》)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二十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老子·三十二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四十八章》)(www.xing528.com)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老子·五十二章》)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六十五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老子·八十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八十一章》)

在这些论述中,老子确对知识、智慧、技术、技巧提出了质疑或否定性的看法。但这其中有一个背景必须加以注意,即国家的统治管理。也就是说,老子的上述意见几乎都是在这一背景或前提下提出的。应当看到,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知识和管理阶层,道家与绝大多数古代知识阶层一样,对知识特别是技术抱有某种轻蔑甚至否定的态度,儒家也是如此,并且,这也是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

后来庄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其最经典的例子保存在《庄子·天地》的一段对话中。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愤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槔,又名桔槔,是一种汲水工具。从老圃的回答看,其明确地拒绝使用这种机械技术,其实这也是庄子的看法,并且庄子在这里明显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传统。不过,在《庄子》中,也有对出神入化的技艺的生动记录或描绘,例如: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徐无鬼》)

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未尝敢以耗气也。”(《达生》)

庄子上述思想其实并不矛盾。若归纳概括庄子的看法,我们会发现其极力反对使用技术,但并不反对高超的技艺。这其实恰恰反映了道家的基本思想:崇尚自然,包括自然而然所达到的高超技艺境界;反对人为,这主要是指对于自然天性的违背,包括各种人工器械。这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庄子对于经验和工具的态度:怀疑工具,但重视个体经验,特别是在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直观或直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