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儒家思想中的知识要点

中国哲学通史:儒家思想中的知识要点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文献记载来看,儒家学者也都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同时,在儒家思想中,与重民理论有关的生态观念占有一定的分量,这些观念虽然朴素,但实际上反映了与知识相关的宜时也即天人观念,如前所见,它实际上也是对古老传统或思想的继承。

中国哲学通史:儒家思想中的知识要点

但我们也要看到,儒家虽轻视知识,但并非决然排斥知识。从文献记载来看,儒家学者也都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如据《孟子·万章下》记载,孔子曾做过“委吏”即会计工作,所以孔子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是无疑的。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表明孔子对天文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孔子又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应当说如没有对工匠技术的透彻了解,他是不可能说出如此深刻的话的。又如孟子讲:“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这是说根据天的运行规律,千年之后的冬至之日也是可以推算出来的。《梁惠王上》和《离娄上》中讲:“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表明孟子有一定的数学造诣。荀子应当也具备一定的天文学知识,这从他相关的论述即可看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也正是由于荀子对事物生长和发展规律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才会得出“天行有常”的结论。又荀子在逻辑知识中对“类”的把握也十分突出,如对“共名”和“别名”的认识,而这同样是与其对生物等知识的熟悉掌握密切相关的,同时这也应当视作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生物分类知识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重要一环。

同时,在儒家思想中,与重民理论有关的生态观念占有一定的分量,这些观念虽然朴素,但实际上反映了与知识相关的宜时也即天人观念,如前所见,它实际上也是对古老传统或思想的继承。例如《论语·述而》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再如《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同时,这些记载又都反映了儒家学者有一定的农学知识与观念。

还有知识观与教育观。儒家从孔子开始就对“知”的问题有较多思考,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又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具体地,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孔子在这里讲到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子夏也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只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这些论述对日后的知识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其激励并庇佑着后世学者们在科学上的种种努力。

类似的还有《荀子》和《大学》中更具方法论的观点。如荀子讲:(www.xing528.com)

以类行杂,以一行万。(《荀子·王制》)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荀子·非相》)

这赋予人们通过知识来把握世界的信心。而“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解蔽》)“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天论》)这又对知识的全面性提出了要求。而《大学》则强调:“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大学》的作者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须看到,作为一种观念,它在宋代以后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儒家继承了西周末年以来的无神论传统或理性精神。孔子在天命鬼神问题上持明确的理性主义的怀疑或存疑态度,如前所指出,这一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并贯穿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这包括在以后儒道释三家思想中,儒家也是保持了最为理性主义的意识和面貌。应当看到,这样一种理性主义的倾向或精神对于科学的发展同样也是有助益的,它是科学精神坚定的支持者和同盟者,同时,也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而相比较而言,道家的后继者道教则重新返回到神祇和巫术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对于理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执着的坚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