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跑跳投能力,体育与健康教程

提高跑跳投能力,体育与健康教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应速度作为表现快速起动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依赖于大脑皮层信号的快速反应,并指挥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可以通过看、听、触觉反应进行练习。动作速度作为体现加速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依赖于提高动作的交换频率。

提高跑跳投能力,体育与健康教程

人类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必须加强自身锻炼,不断发展跑、跳、投的能力。虽然有众多的体育项目可供锻炼时选择,但效果最为显著的是田径运动项目。这是因为它不但源于生产、劳动和军事防卫,而且它包含的跑、跳、投的内容都属于日常生活所需的最基本技能。

(一)提高奔跑能力

1.跑的分类

跑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最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之一。它也是人类进行强身、健体、游戏、娱乐和竞赛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当今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组成部分。跑的种类较多,按跑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健身跑和竞赛跑两种。前者是以健身为目的,一般按年龄、性别和体能特点采取自然跑,跑的动作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经常参加各种跑的活动,可以起到健身、健心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提高血管系统功能,使心肌收缩和血管弹性好,呼吸系统功能加强,对自主神经的稳定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后者根据竞赛的距离分为短跑、中跑和长跑。竞赛跑除跨栏、障碍接力的特殊技术要求外,其技术结构由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四个部分组成。

2.短跑练习的方法

短跑是田径运动中典型表现速度力量的项目,包括60米、100米、200米和400米跑。若对短跑的全过程进行观察,为了解决“快速奔跑”这个核心问题,在着重提高力量素质的基础上,还应注意练习方法,所选用的练习方法应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1)提高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作为表现快速起动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依赖于大脑皮层信号的快速反应,并指挥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据研究,人的反应速度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但并非锻炼就毫无意义。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可以通过看、听、触觉反应进行练习。

(2)提高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作为体现加速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依赖于提高动作的交换频率。在短跑过程中,由于快速起动后,只有通过两臂快速摆动,迫使频率急剧增加,才能使身体在疾跑阶段获得加速度,并尽快达到很高的速度转入途中跑。

(3)提高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与短跑各阶段都有关系,但对途中跑所起的作用则更为明显。因此,它同时又作为体现保持高速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依赖于步幅的逐渐加大与稳定。为了在途中跑至终点阶段使已获得的高速度持续保持,只有提高后蹬的能力效果,即增加参与后蹬动作的主要肌群的力量,选择合理的后蹬角度和方向。同时也要有正确的跑的技术,其中包括积极送髋、上体正直、摆臂有力、摆动腿快速前摆扒地等跑的技术的专门练习。

3.中、长跑练习的方法

中、长跑属于典型的耐力运动项目,肌肉长时间活动是其主要特点,常被作为提高人体持久工作能力的重要练习方法。按竞技运动的分类,把800米、1500米称为中距离跑,5000米、10000米则称长距离跑。由于中、长跑对改善心、肺功能产生的不同影响,根据心血管、呼吸、肌肉系统承受的不同负荷,通常可分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肌肉耐力三方面内容。

(1)提高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情况下,不负氧债而坚持长时间活动的能力。大学生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应以有氧耐力为主。每天坚持锻炼对有氧训练非常好。

(2)提高无氧耐力。

无氧耐力是人体在负氧债的情况下,仍能持续保持较高速度的活动能力,通常又称速度耐力。由于介入了“速度”这个概念,发展无氧耐力除需要建立在有氧耐力的基础之上,还必须逐级提高100米、200米和400米跑的绝对速度,并采取重复跑、间歇跑等练习方法,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

(3)提高肌肉耐力。

鉴于中、长跑的持续时间较长,除心、肺功能是影响耐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外,作为人体赖以运动的肌肉系统,同样也有持久承受工作疲劳的负荷。经常从事中、长跑练习固然可以提高肌肉耐力,但仍必须通过重复次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负荷强度适中的负重抗阻练习进行不间断地练习。根据中、长跑运动的肌肉工作范围,练习时应注重提高小肌肉群的耐力水平。

(二)提高跳跃能力

1.跳跃的分类

跳跃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跳跃从生活劳动的形式转变为游戏,再从游戏发展成为今天的竞技体育项目。所以,跳跃可分为以生活、劳动、健身为目标的跳跃和以竞技为目标的跳跃两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无严格的技术要求,经常从事跳跃活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协调神经系统与运动器官之间的联系,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后者无论是跳高跳远,技术结构都由助跑、起跳、腾空(或过杆)、落地四个部分组成,对技术动作要求严,必须有规律的进行训练。

2.提高水平速度练习

助跑中均匀用力,逐渐加大步幅和加快步频,目的是使人体预先获得水平加速度,直至起跳前达到最大。为了利于积极加速起跳,远度与高度项目的助跑节奏又有各自的特点。

(1)跳远助跑练习。

①两脚平行半蹲姿势,双手扶着膝关节,做自然前倒迈出第一步的练习,要求固定助跑开始起动的步长。

②在跑道设助跑开始段、助跑中段和最后四步段三个标志点进行助跑节奏的练习,要求开始段用快频率助跑,中段加大步幅,最后四步使助跑速度达到最大,但最后一步步长应明显缩小。

③在助跑道上做有节奏的加速跑练习,要求在30~35米距离采取身体稍前倾姿势,并使跑的步幅大致均等。(www.xing528.com)

(2)跳高助跑练习。

①在助跑道上随意快走或慢跑3~4步后,做8~10步加速跑练习,要求步幅稍大、节奏快、富于弹性。

②在助跑道上做低重心的“滚动步”跑练习,要求跑进中由全脚掌着地,再过渡到前脚掌蹬地。

③在助跑道上做三步助跑练习,要求最后一步身体稍后仰,积极向前送髋,大腿带动小腿前伸,由上向下主动放脚,在短暂制动后迅速做扒地起跳动作。

④先直线跑,逐渐转入降低重心的弧线跑(3~5步)。要求上体向弧线内沿倾斜,全脚掌着地过渡到前脚掌着地,最后一步身体保持直立姿势,重心不宜过低,用脚掌外测滚动着地,背对横杆准备起跳(背跃式)。

3.起跳动作速度练习

任何跳跃的起跳动作都强调快速有力,但向上跳和向远跳又有方向上的不同。因此,除应处理好助跑准备阶段与起跳动作的衔接外,还必须通过各种跳跃练习,增强弹跳力量和合理用力地技巧。最常见的练习有纵跳、蛙跳、立定跳、单脚跳、台阶跳、多级跨跳、屈伸跳、左右横跳等。

(1)原地对墙纵跳摸高,或2~3步助跑做纵跳(单双脚均可)触篮板、篮圈、悬吊物练习。

(2)双脚自然开立,取半蹲姿势,双臂引向身后,前摆手臂伸展身体做立定跳远练习。

(3)同上姿势,连续做蛙跳练习。

(4)双脚原地起跳,单脚落地后,做左、右脚交替的多级跨跳练习。

(5)双脚起跳单脚落地后,做连续的单脚跳练习。

(6)取半蹲姿势,双手背于腰后,做连续双脚跳上台阶的练习。

(7)纵向排列3~5个栏架,栏间距适中,栏架前双脚起跳,双膝向上高抬,连续做依次越过栏架的屈伸跳练习。

(8)在地面画两条间距30~50厘米的平行线,先左脚横向贴近右侧线外,右脚分开,用左脚外侧、右脚内侧蹬地横跳至左侧线外,反复依此方法连续左右横跳(两线间距随水平提高逐渐加宽)。

(三)提高投掷能力

投掷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投掷能力根据目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健身和娱乐、生产劳动与竞技投掷三大类。

在生产劳动中出现的投掷工具、果实和各种物体等,是属人们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投掷能力。健身、娱乐投掷主要包括投飞盘、沙包、网球篮球等运动内容。投掷形式有投中、投远,这类投掷活动老少皆宜。以上这两种投掷活动在技术上没有严格要求,容易掌握,对人身心健康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性作用。而竞技体育的投掷项目技术性要求很强,其完整技术都由持器械、助跑、最后用力、器械出手四部分组成,如推铅球、掷铁饼、投链球等体育运动项目。为了达到不断增强体力的目的,大学生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水平的需要,力求掌握抛投远度的核心因素,重点选择有利于发展抛投能力的练习方法。

1.提高“预动”速度的练习

投掷运动中的“预动”速度是指投掷前身体与器械先获得的速度。由于投掷器械的重量、形状各异,为便于抛投动作的完成,又采用助跑交叉步、滑跑和旋转三种不同“预动”方式,但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器械的初速度,以便为抛投出手创造有利条件。

(1)身体侧对跑进方向,以髋关节为轴,连续做侧向跑的前、后交叉步练习。要求右脚前跨交叉时,脚跟与左脚尖齐平;左脚后伸交叉时,脚尖与右脚跟齐平,手臂则左右协调摆动。

(2)身体侧对(背对)滑动方向单脚支撑微屈,身体稍前俯,悬浮脚向侧(后)预摆,内收贴近支撑脚后,做向侧(后)蹬摆的侧滑步(背向滑步)练习。

(3)两脚开立微屈,右腿抬起向前侧跨跳的同时,要求以髋关节为轴向左旋转,左脚迅速后伸支撑,保持与肩形成的纵轴呈稳定的侧支撑,并尽量将身体扭紧。

2.提高出手速度练习

投掷运动中的出手速度,是指器械出手时的动作速度。如果掌握适宜的抛投角度,出手速度的快慢则是决定器械抛投远度的关键

(1)两人相距10米,手持实心球随意变换各种抛投方式,可做单手肩上推球、单手旋转抛球、双手头上掷球、双手向后抛球、双手胯下后抛球等练习。

(2)手持垒球距墙15米,进行原地“背后过肩”单手投球练习。要求右手经前向后下方侧引球,以髋关节为轴向左转体朝向投掷方向,投掷臂从背后过肩,沿45°角把球向前上方投出。可在墙上画1米×1米靶标练习投准,也可两人对墙投球后,按反弹距离进行比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