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湖地质成因探析:古海湾,泪湖内陆淡水湖演化

太湖地质成因探析:古海湾,泪湖内陆淡水湖演化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浩浩荡荡的太湖,又名具区,震泽,是我国东南最大的淡水湖。由于在湖区地下发现有湖相,海相沉积物等,所以60年代以前,众多学者一致提出太湖是通过“海湾—泪湖—内陆淡水湖”演化耐来的。根据这种观点,古太湖之水来卧海洋,它的范围比今太湖大好几倍。他们从大量实地调查发现,太湖具有一个侵蚀而成的岸陡底平的浅圆形湖盆。但他也承认,太湖成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太湖地质成因探析:古海湾,泪湖内陆淡水湖演化

“东南具区雄,天水合为一”(唐陆龟蒙《初入太湖》),“三万六千顷,顷顷玻璃色”(唐皮日休《初入太湖》)。浩浩荡荡的太湖,又名具区,震泽,是我国东南最大的淡水湖。从本世纪初起,就有不少中外学者在研究长江三角洲发育模式的同时,先后探讨过太湖的成因,如我国地理学家丁文江竺可桢,汪胡桢,陈吉余和外国学者海登斯坦,费斯曼等人。由于在湖区地下发现有湖相,海相沉积物等,所以60年代以前,众多学者一致提出太湖是通过“海湾—泪湖—内陆淡水湖”演化耐来的。在距今约1.5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使今天的长江三角洲沦为大海湾,海浪直拍太湖西岸的茅山和天目山麓。大约在6000年前,由于长江和钱塘江夹带大量泥沙在河口不断堆积,形成南北两条狭长的冲积沙嘴,最后连接起来,把古海湾封闭围成洞湖,再逐渐淡化。如陈吉余等撰《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1959)一文称:“被长江的南岸沙嘴和钱塘江北岸沙嘴包围下的太湖坩区,从最初的海湾的形态,逐渐形成了溺湖的形式。最后从沼湖变为和海洋完全隔离的湖泊。”根据这种观点,古太湖之水来卧海洋,它的范围比今太湖大好几倍。以后因泥沙淤积,加上人们不断地排水围垦,大片湖面变成耕地,从而分化出一系列小型湖泊,太湖是残留下来的最大一个。

60年代前后,考古工作者在太湖周围特别是东太湖地区,发现了几十处距今5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们普遍被掩埋在地面下数米,有很多位于泪湖相的沉积物之下。在不少湖泊的底下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以至汉,唐,宋的文化遗物。如果6000年前古太湖面积比今日大,这些古文化遗址将无法解释。许多人因此提出,太湖平原大部分为陆地,所以古心居民能够在此聚居生存。至于太湖包括东部诸多湖泊的形成和扩大,就有多种看法。魏嵩山等认为,当地古代志书上多有某年代某陆地沉没为湖的记载,他们推断主要是历史时期局部地区的不等量下沉,形成今日的多湖沼平原。褚绍唐指出,地层下陷当与地震有关,但历史上东太湖地区并未见有强烈地震的记录。他认为距今6000~7000年以前,主要由于海平面的波动上升,海水从太湖外泄的三河水道(东江、娄江、松江)步步侵入太湖平原,才将古文化层逐层淹没,所谓某些澈泊的下沉当是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反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则撰文说,由于泥沙淤积,晋以后东江下游首先堙灭,唐宋以后松江娄江也相继淤浅,造成太湖水系下游排泄不畅,上游洪水流经低洼地的若干河段,渐渐壅阻成湖,以北宋后期太湖湖面为最大,赞成此说的也大有人在,如曾昭璇《中国的地形》一文说:“所以太湖形成是个‘壅塞湖’,即长期积水所致。”

至80年代中期,陈月秋又发表《太湖成因的新认识》一文,认为太湖是构造湖。他根据新的钻孔资料说明6000、7000年前太湖地区地层是陆相或湖相的,没有海相沉积,以前发现的海相微体化石是随江水潮流流入所致。他还反复研究了古海岸纸位置,地形形态、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等,证明太湖在全新世时没有遭到过海水浸入,从而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溺湖论。他说,矩今1.8亿年前的印支运动和距今0.7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太湖坳陷盆地的地质基础;在距今200~300万年的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太湖盆地继续处于不断沉降过程中,并且是倌洒高东低的倾斜式下沉,而发源于太湖西部山区的苕溪、荆昆等不断流向东部的低洼盆地,便积水形成太湖,并逐渐扩大。(www.xing528.com)

最近,南京地理研究所湖泊沉积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又提出了“风暴湖流涡动侵蚀成湖”的新说。他们从大量实地调查发现,太湖具有一个侵蚀而成的岸陡底平的浅圆形湖盆。湖面上常出现强大的风暴流,最大风速可达30米/秒,湖水流速每秒大于1米。风暴流和湖水流是东亚高空的台风和寒流作用的产物,它们共同对湖盆与湖岸进行侵蚀、冲刷、逐步拓宽水域,形成现代太湖。现代太湖比2000多年前的吴越时期大750平方公里。该研究所通过历时3~4年的仪器探测和湖中钻探等方法,还取得了太湖底质的第一手资料,证明太湖湖底主要由长江三角洲泛滥冲积层组成,属黄粘土硬底,真正的海相沉积位于黄粘土层之下,因此他们同样彻底否定泪湖说。但他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历史上长江水系南移,造成内涝外灌,排泄不畅,才在地势较低的冲积平原上,逐渐形成了太湖。

1988年8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何永年在中科院主办的世界科技讨论会上提出太湖是个古陨石冲击坑,因太湖西岸呈平滑圆弧状,这是陨石冲击坑形态上常有的特征。但他也承认,太湖成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