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子古大陆南华冰期裂谷盆地演化及资源效应

扬子古大陆南华冰期裂谷盆地演化及资源效应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南华冰期裂谷盆地调整阶段板溪期末,雪峰造陆运动发生,盆地进一步伸展、不均匀隆升,沿通道—洪江一线以西及湘西北广大地区隆升为陆,洪江—溆浦—桃江—衡阳一线以南接受了厚度巨大的融冻泥石流沉积,盆地进入南华冰期演化阶段。有关华夏陆块北西侧活动陆缘盆地的演化情况,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扬子古大陆南华冰期裂谷盆地演化及资源效应

(一)武陵期大陆边缘盆地阶段

从现有的资料可以认为:新元古代冷家溪期属于大陆边缘盆地环境,易家桥组、潘家冲组、雷神庙组、黄浒洞组是一套深水-半深水浊流沉积序列和以拉斑玄武岩玄武质科马提岩-变辉绿玄武岩-石英角斑岩-变流纹岩为主组成的陆源碎屑- 岛弧型火山岩系列,就其中的火山岩组合而论就是较为典型的岛弧火山岩建造。此后盆地处于相对平稳的阶段,导致以远源低密度浊流及等深流的陆源-火山细复理石沉积为特征的小木坪组形成。其后由于壳下异常地幔热流的重新聚集,以及深层物质分异并向上运移,使盆地整体抬升,并接受了大药姑组这套超补偿性的滨-浅海近岸快速堆积的类复理石-类磨拉石重力流沉积,最终产生水平收缩导致了弧陆碰撞造山——武陵运动发生,盆地内充填物变形褶皱、变质及同造山期TTG花岗岩的形成定位。雪纺造山带及其以北盆地闭合,转变为稳定型陆壳。

(二)板溪期裂谷海盆阶段

经发生在820Ma左右的武陵运动后,湖南省境内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但时间不长,于新元古代早期,由于异常地幔热流的上升活动加剧,壳幔位置升高,致使新形成的扬子东南缘陆缘区进入了新一轮拉张-裂陷活动,在湖南省境内沿永州-衡阳壳幔断裂带(金兰断裂带),出现了由裂隆、裂凹相伴的裂陷海槽,进入了大陆边缘裂陷(谷)活动阶段,形成了主体受西北扬子地块控制的大陆边缘裂陷海盆,从板溪群、高涧群本身的建造性质及其间的双模式火山岩的延展,都充分表明板溪期的沉积是板溪裂陷(谷)槽的成生演化记录,并大致可分为下列阶段。

1.相对稳定的阶段

武陵运动后的再次拉张裂陷活动,致使扬子地块东南被动大陆边缘形成北高南低,北陆南海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湖南省境内海域地势平坦,海水由东南向西北侵进加深,形成了广阔的浅海-陆棚环境,接受了板溪早期陆缘滨岸相(板溪群)-陆棚斜坡相(高涧群)沉积,形成了横路冲组河流-滨岸相陆源碎屑岩及马底驿组/黄狮洞组潮坪-陆架钙泥质及碳酸盐岩混合沉积。

2.相对活动阶段

砖墙湾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升降活动。雪峰山东南,盆地下降,斜坡及坡下凹陷形成,普遍出现了欠补偿-滞留环境中的黑色碳泥质及低密度浊流沉积岩系——砖墙湾组,并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裂隙喷溢型中酸性火山岩类的带状分布。而在新晃-溆浦-双峰以北的武陵山区仍为浅海,形成了通塔湾组砂泥质沉积,但在石门—慈利一带仍为陆地环境,显示了由北向南阶梯状下降的古地理差异。(www.xing528.com)

3.构造剧烈变动阶段

砖墙湾末期,构造变动逐渐加剧,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了大规模的海退,新晃-溆浦-双峰以北隆升为陆,以南的海域斜坡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形成了以层序结构为典型进积序列的晚期高水位体系域沉积(砖墙湾组中上部)。

4.构造稳定,海侵扩大阶段

经历了砖墙湾末期海退之后,地壳又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时期,海平面回升,在新晃-溆浦-双峰以北接受了五强溪组的河流 滨岸相沉积,在古丈一带,形成了一个展布范围较大的典型的三角洲相沉积体系,古流向为北西-南东向。以南海域形成了低水位扇高密度浊流(架枧田组),至多益塘—牛牯坪期,滨线北移至武陵山一线,浅海区内形成了多益塘组-牛牯坪组陆源砂泥质-火山碎屑沉积岩系。

(三)南华冰期裂谷盆地调整阶段

板溪期末,雪峰造陆运动发生,盆地进一步伸展、不均匀隆升,沿通道—洪江一线以西及湘西北广大地区隆升为陆,洪江—溆浦—桃江—衡阳一线以南接受了厚度巨大的融冻泥石流沉积,盆地进入南华冰期演化阶段。此后,裂谷盆地进入转换期,主要以调整为主,逐步向前陆盆地转化。

有关华夏陆块北西侧活动陆缘盆地的演化情况,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