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嵇康的音乐思想:一本揭示人类音乐历史的必读书

嵇康的音乐思想:一本揭示人类音乐历史的必读书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出版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值得注意的是,在道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嵇康的音乐思想:一本揭示人类音乐历史的必读书

嵇康,字叔夜,安徽宿县人。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他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在政治上反对司马氏专权,主张“非汤武薄周礼”,因此遭到礼法之士的忌恨,最终被司马氏政权杀害。

嵇康在音乐方面具有很突出的才华,他擅长弹奏古琴,尤善弹《广陵散》。嵇康曾作有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蔡氏五弄”合称为“九弄”。

▲嵇康

《琴赋》是一篇艺术化了的音乐评论。赋中提到许多琴曲作品,还提到“徽以钟山之玉”,这是古琴在东汉末期已有徽位的明确记载,也是古琴徽位产生年代的主要文献依据。

此外,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之中,全文约7000多字,它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讨论了“声”到底有没有“哀乐”这样一个中心论点。其论述步步深入地阐明了作者音乐思想的核心“声无哀乐”。

他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人的哀乐是主观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乐既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变化,即所谓“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是“大小、单复、高埤、善恶”的总和,来自天地自然,为音乐本身所固有,不会因人的哀乐等情感而改变。

他也认为从音乐中可以得到美的享受,但音乐对欣赏者的作用是能引起人们的“躁静”与“专散”,即让人感觉兴奋或平和,精神分散或集中,即“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www.xing528.com)

他认为“声”并不表现一定的感情,人的哀乐的情感体验,是因为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结果,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同时,由于人们心中的情感各不相同,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故而,听同一首乐曲,有人听了感到高兴,有人听了觉得悲伤,所谓“人情不同,各施其解,则发其所怀”。

他认为,音乐是以“平和”的精神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而不是以哀乐之情或道德品质去感化人心、平息欲念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声无哀乐论》的出现,是对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思想,将音乐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的大胆挑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声无哀乐论》注重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美感、娱乐及养生作用,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标志着人们开始着眼于音乐的特殊性,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加以探究,具有进步意义。

▲当代出版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道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它一方面肯定有声之乐,明确要求音乐摆脱礼的束缚、体现人的本性;但另一方面,它虽立足于道家,却因其承认礼乐的教化作用,规定音乐必须具有平和的精神,持崇雅排俗的态度,而又接近于儒家

最后要指出的是,《声无哀乐论》中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表演美学等,带有自律论色彩,与西方19世纪著名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论著《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非常相似。《声无哀乐论》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