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梆子腔:人类音乐历史中的重要发展

梆子腔:人类音乐历史中的重要发展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梆子腔,最早也称秦腔,流行于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明代中叶前后,梆子腔传到其他地方,如在万历抄本《钵中莲》传奇中,就有“西秦腔二犯”这个曲牌。据《百戏竹板词》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北京已流行梆子腔,并记载其又名“秦腔”,用木制的梆子击拍伴奏。看来,梆子腔在当时已经发展成熟,所以才引起知识分子的兴趣,而见于记载。梆子腔这种音乐趋于成熟,标志着我国戏曲音乐的一个新的发展方面。

梆子腔:人类音乐历史中的重要发展

梆子腔,最早也称秦腔,流行于山西、陕西、甘肃一带。它是一种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地方戏曲。明代中叶前后,梆子腔传到其他地方,如在万历抄本《钵中莲》传奇中,就有“西秦腔二犯”这个曲牌。清初张潮的《虞初新志》曾记明末李自成不喜欢昆曲,而令人唱“操阮、筝、琥珀,己拍掌以和之”的“西调”。李自成是陕西人,这种“西调”有可能就是秦腔,而且“琥珀”、“阮”等乐器确知自清代以来就是秦腔的伴奏乐器。

据《百戏竹板词》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北京已流行梆子腔,并记载其又名“秦腔”,用木制的梆子击拍伴奏。到乾隆年间,梆子腔已出现上下旬完全用板式的变化来演唱的唱腔,清代李调元的《剧话》就记载“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清吴太初的《燕兰小谱》也记载其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他们说的月琴,就是阮。胡琴可能就是至今还在用的板胡。所谓“紧、慢”,是指板式的速度变化。看来,梆子腔在当时已经发展成熟,所以才引起知识分子的兴趣,而见于记载。

这种剧种的唱腔,主要是一个基本曲调,但是配合了不同的角色与剧情而有种种的变化,大致各个角色可分为花音与哭音两种。花音又叫欢音,用来表达欢乐的情感。哭音又称苦音,用来表达悲哀的情调。这两类曲调都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散板)等节奏变化。

属于一板三眼的有秦腔的慢板、山西梆子的“四股眼”等。秦腔的慢板,速度最慢,变化最多。其唱句由上下句组成,每句十个字(也有七个字的)。第一字由中眼(次强拍)起,末一字落在板(强拍)上结。一般上句头三字与九、十两字的曲调变化最大,其他五字变化最小。

属于一板一眼与有板无眼的有秦腔的二六与二倒板。二六按速度可分为紧二六与慢二六两种,唱句由上下句组成,字数较自由,一般以十字或七字为主,旋律的变化很大。其中,上句的变化尤大。它常作为由慢板转入尖板、带板的过渡乐段。二倒板的唱句只有上句,它常作为由紧转慢的过渡段。(www.xing528.com)

属于散板的有秦腔的带板、滚白、尖板,以及各种梆子的滚白。秦腔的带板由上下句组成,常与有板无眼的垛板合用,速度也分紧慢。它与一般的散板有些不同。它是“鼓板有板,唱句无板”。滚白是一种有伴奏的朗诵调,字数不限,没有花音。尖板也是朗诵调,字数十字、七字、五字均可,但要规则。它比滚白的旋律性要强,也分紧、慢,大都用作引子。

这些不同的板式及其旋律与调式的种种变化,为创造各式各样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提供了充分便利的条件。

梆子腔这种音乐趋于成熟,标志着我国戏曲音乐的一个新的发展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