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0年后再入凉山:观察变化中的田野

10年后再入凉山:观察变化中的田野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8年,距我第一次进入凉山已过10年。2010年2月8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5月28日经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正式批准。上述3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非遗保护的基本保证和实施方向,为具体工作实施提供政策支持。[2]10年后,我返回田野,再次进入凉山,观察变化中的田野。

10年后再入凉山:观察变化中的田野

2018年,距我第一次进入凉山已过10年。在这10年之中,我多次前往凉山的各个地方,包括西昌、盐源、会理、会东等。因为最初的研究,我和凉山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情感里蕴含着独有的地域亲近。每次到了凉山,毕摩仪式都是与当地人聊天的重要话题,聊天对象既有彝族人,也有其他民族的当地人。这种坚持经历了社会的变化、群体的变化、个人的变化,从宏观到微观,从概念到行为,从行为到结果。

在这10年之中,国际和国内的火热话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其定义为“被群体、团体或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激发了人类创造力

2010年2月8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5月28日经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正式批准。

条例的第三十二条明确提出保护非遗的具体财政措施,即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水平和实际需要逐步加大投入。专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项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和实物的征集和收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其他重大事项。

条例第三十四条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以开设相关课程等形式开展传播、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自治州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写民族民间文化常识读本,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选用教材。

条例第三十五条提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当展示和传播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传媒应当介绍、宣传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普及保护知识。

上述3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非遗保护的基本保证和实施方向,为具体工作实施提供政策支持。(www.xing528.com)

图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

如果说10年前毕摩文化处于回暖的阶段,那么在这10年中则是持续升温,毕摩音乐进入非遗名录,一些毕摩成为州级、省级和国家级的传承人。毕摩除了主持传统的毕摩仪式,还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以新的途径进入公众视野。

2011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体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10年之中,人类学和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持续更新。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在《人类学方法:采风、观察?还是生命内省?》一文中针对过往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提出微观的人类学方法。它指涉的是个人的、自我的、内省的内向式的人类学方法。人类学随着自我的延伸或者对象的转移,出现了这种朝向自我的内转趋向。这种趋向就是转向微观人类学、生命人类学,转向自我人类学,把研究者从对象化的事物中解放出来,从村寨、族群、国家、历史里超越出来,重新还原为一个特殊的、独有和自在的生命个体,然后再来倾听、观察和体验。近来,已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这种内在的人,而不是外表的对象和社会化的人,也不是被我们称为“文化”的物象,甚至不是被称为“非物质遗产”的东西。这样的转型意味着内向式微观人类学的出现。[2]

10年后,我返回田野,再次进入凉山,观察变化中的田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