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攻击行为改变方法及其分析

攻击行为改变方法及其分析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作品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利用榜样示范法改变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两种做法:第一,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榜样当中,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第二,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如何受到禁止或处罚的。

攻击行为改变方法及其分析

1.攻击行为的含义(简:17湖北)

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和品德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走向犯罪。

2.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2)家庭因素:有些家长惯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环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作品里人物的攻击性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作品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玩暴力电子游戏,攻击性心理会得到加强。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人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严重。(www.xing528.com)

3.攻击行为的改变方法(简:17西安外国语

(1)消退法。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它们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少。

(2)暂时隔离法。暂时隔离法是为了抑制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而让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强化或远离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3)榜样示范法。利用榜样示范法改变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两种做法:第一,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榜样当中,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第二,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如何受到禁止或处罚的。

(4)角色扮演法。利用角色扮演法改变儿童的攻击行为,要注意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让他们扮演攻击者的角色,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扮演此角色的心理感受。其次,让他们扮演被攻击者的角色,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扮演此角色的心理感受。多次互换角色,能够提高他们自我控制冲动的能力。(名:20辽宁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