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到攻击行为,改变心理学研究历史

观察到攻击行为,改变心理学研究历史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这种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依照这种实验操作,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作出了四种预测: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不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攻击行为。换句话说,非攻击性榜样能起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

观察到攻击行为,改变心理学研究历史

Bandura, A., Ross, D., & Ross, S. A. (1961). Transmission of aggression through imitation of aggressive model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575 - 582.

攻击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是目前美国和世界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它也是心理学史上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多年以来,在行为科学家之中,一直处于这项研究最前列的是社会心理学家,他们研究的重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目标之一是给攻击行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看起来这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给出一个这样的定义是很困难的。比如,你觉得下面的哪些行为是攻击行为:一场拳击赛?猫咬死一只老鼠?士兵向敌人开枪?在地下室安放捕鼠夹?斗牛?我们还可以举出一系列这样的可能是或可能不是攻击行为的例子。因此,如果你请教10位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你可能会得到攻击行为的10种不同定义。

很多研究者已不再纠缠于给攻击行为下定义,而是转向考察人类攻击性的来源这一更重要的方面。他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攻击行为。纵观心理学的历史,人们已经提出很多理论假设来解释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一些理论认为,人在生理上有一种预设的攻击性程序。比如,长期形成的暴力冲动不断累积,最后终于爆发。另一些理论强调情境因素,比如多次受挫,是引起攻击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这种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

心理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非常有影响的实验,它阐述了儿童是怎样习得攻击行为的。这项研究是阿尔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多萝西娅·罗斯(Dorothea Ross)以及希拉·罗斯(Sheila Ross)于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的。班杜拉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某一行为而忽视或者惩罚其他行为。班杜拉认为除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即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

你可以从本项研究的题目看出,班杜拉、多萝西娅·罗斯以及希拉·罗斯已经证明了榜样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这项广为人知的研究在心理学界被称为“波比娃娃”研究,稍后我们将展开对它的讨论。文章在开头的参考文献中提到,早期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很容易模仿作为榜样的成人的行为。在这项新研究中,班杜拉想探讨孩子是否会将这种模仿学习泛化到榜样不出现的情境中去。

理论假设

研究者计划让儿童分别观察两名成人,一名表现出攻击行为,另一名不表现出攻击行为,随后在没有榜样出现的新情境中对儿童进行测试,以了解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模仿他们观察到的成人攻击行为。依照这种实验操作,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作出了四种预测:

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不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攻击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明显不同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或根本没有榜样的被试。

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的控制组儿童。换句话说,非攻击性榜样能起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

3.因为儿童倾向于认同父母或与自己同性别的其他成人,被试“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第575页)。

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极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第575页)。

方法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地概括了实验中所用的方法,并作了适当的省略和简化,具体步骤如下:

被试

研究者得到了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获得研究中所需要的被试。参加这项研究的被试由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组成,他们的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岁零4个月。

实验条件

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他们将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的48名被试先被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随后再按男女分组。最后,各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最终得到8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你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某些儿童原先就比其他人更有攻击性怎么办?班杜拉通过事先获得每个被试的攻击性评定等级来克服这种潜在的问题。一名实验者和一名教师(都是对这些儿童非常了解的)对这些儿童的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对物体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定。这些评定结果使实验者可以依据平均攻击水平对各组被试进行匹配。

实验程序

每个儿童分别单独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首先,实验者把一名儿童带入一间活动室。在路上,实验者假装意外地遇到成人榜样,并邀请他过来“参加一个游戏”。儿童坐在房间的一角,面前的桌子上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有土豆印章(这是在1961年,你们这些生长在高科技时代的人可能没有见过,土豆印章就是把土豆从中间切开,在上面进行雕刻,就像橡皮图章,按过印泥后可以复制出很多几何图形),和一些贴纸,这些贴纸颜色非常鲜艳,还印有动物和花卉,儿童可以把它们贴在一块贴板上。随后,成人榜样被带到房间另一角落的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有一套儿童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米高的充气波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玩具是给成人榜样玩的,然后便离开房间。

无论在攻击情境还是在非攻击情境中,榜样一开始都先装配拼图玩具。1分钟后,攻击性榜样便开始用暴力击打波比娃娃。对于在攻击条件下的所有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

“榜样把波比娃娃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它身上,并且反复击打它的鼻子。随后榜样把波比娃娃竖起来,检起木槌击打它的头部,然后猛地把它抛向空中,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这一攻击行为按以上顺序重复3次,中间伴有攻击性的语言,比如‘打他的鼻子……,打倒他……,把他扔起来……,踢他……’和两句没有攻击性的话:‘他还没受够’,‘他真是个顽强的家伙’。”(第576页)

这样的情况持续将近10分钟,然后实验者回到房间里,向榜样告别后,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

在无攻击行为的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地玩10分钟拼图玩具,完全不理波比娃娃。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努力确保除要研究的因素——攻击性榜样对非攻击性榜样以及榜样性别——以外的所有实验因素对每一名被试都是一样的。

愤怒或挫折感的激发

10分钟的游戏以后,在各种情境中的所有被试都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那里有非常吸引人的玩具,如救火车模型、喷气式飞机、包括多套衣服和玩具车在内的一套娃娃,等等。研究者相信,为了测试被试的攻击性反应,使儿童变得愤怒或有挫折感会令这些行为更可能发生。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他们先让被试玩这些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以后告诉他这些玩具是为其他儿童准备的。并告诉被试,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里去玩别的玩具。

检测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在最后的实验房间内,有各种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攻击性玩具包括波比娃娃(当然会有)、一个木槌、两支掷镖枪和一个上面画有人脸的绳球。非攻击性玩具包括一套茶具、各种蜡笔和纸、一个球、两个娃娃、小汽车和小卡车,以及塑料动物。允许每个被试在这个房间里玩20分钟,在这期间,评定者在单向玻璃后依据多条指标对每个被试行为的攻击性进行评定。

攻击行为的评定指标

总共评定了被试行为中的八种不同反应。为清楚起见,在此我们只概述四种最鲜明的反应。首先,研究者记录所有对榜样的攻击行为的模仿,包括坐在波比娃娃身上,击打它的鼻子,用木槌击打它,用脚踢它,把它抛向空中。第二,评定被试对攻击性语言的模仿,记录他重复“打他,打倒他”等的次数。第三,记录被试用木槌进行的其他攻击行为(也就是用木槌击打娃娃以外的其他东西)。第四,用列表的方式列出成人榜样未做出而被试自发做出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行为。(www.xing528.com)

结果

观察者把研究发现概括为表3.2。如果你仔细查看此表,就会发现这些结果支持了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在实验前提出的四种假设中的三种。

若被试看到榜样的攻击行为,他们也就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男性被试每人平均有38.2次,女性被试平均有12.7次模仿了榜样的身体攻击行为。此外,男性被试平均17次、女性被试平均15.7次模仿了榜样的言语攻击行为。这些特定的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在无攻击行为榜样组和控制组几乎没有发现。

表3.2 儿童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攻击反应的平均数

(引自第579页)

回想一下,班杜拉和他的助手曾预测,无攻击行为的榜样能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为了支持这种假设,结果应该显示被试在无攻击条件下攻击行为的平均数明显低于没有榜样的控制组。在表3.2中,如果你对比一下非攻击性榜样组的数字和控制组的数字,你会发现结果是混杂的。比如,在用木槌攻击行为中,观察无攻击行为男性榜样的男孩和女孩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低于控制组;而观察无攻击行为女性榜样的男孩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却远远高于控制组。作者承认,这种矛盾性结果不能说明无攻击榜样能对攻击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实验假设中提到的性别差异却受到实验结果的明显支持。很显然,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观察男性榜样的攻击行为后,男孩每人平均共表现出104次攻击行为,而观察女性榜样后,平均只有48.4次。另一方面,女孩的行为虽然不太一致,但观察女性榜样的攻击行为后,平均出现57.7次攻击行为,而观察男性榜样后,只有36.3次表现出这种行为。作者指出,在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言语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

最后,几乎在所有条件下,男孩比女孩都更明显地表现出身体攻击的倾向。如果把表3.2中的所有攻击行为的数据相加,男孩共表现出270次暴力行为,女孩则只有128.3次。

讨论

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宣称,他们已经证明特定行为——在这里指暴力行为——是怎样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即使其中不给榜样或观察者以任何强化物。他们的结论是: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他们指出,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研究者同时探讨了为什么攻击性的男性榜样对男孩的影响明显大于女性榜样对女孩的影响。他们解释说,在美国的文化中,也是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文化中,攻击行为被看成是典型的男性行为,而不是女性行为。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男性化的行为。所以,攻击性的男性榜样带有更大的社会认可度;因此,可能对观察者的影响更大。

后续研究

在实验进行的时候,研究者们可能还没想到它将来会产生多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文化中,电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力量,消费者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过去的30年中,美国国会至少举行了3次有关电视暴力的听证会,班杜拉和其他心理学家的工作也被涵盖其中。

在以后两年中,班杜拉和他的那两位助手进行了一项后续研究, 目的是考查电视或其他非人类的攻击榜样对被试的影响力。他们使用了类似于“波比娃娃研究”的实验方法。班杜拉及其助手设计了一个实验,以比较真人榜样和在电影中或卡通片中榜样的相同攻击行为。结果证明,真人榜样影响力最大,电影榜样位居第二,卡通片中的榜样名列第三。但不管怎么说,三种形式的攻击性榜样对儿童的影响都比非攻击性榜样或无榜样明显得多(Bandura, Ross, & Ross, 1963)。

令人振奋的是,班杜拉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榜样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回顾一下他早期的研究,实验者并未对榜样和被试的攻击行为给予奖赏。但你是否想过,当儿童观察到榜样因暴力行为而得到强化或惩罚时又会怎么样?班杜拉(1965)检验了这种观点,并发现当儿童看到暴力行为受奖励时,他们会更多地模仿暴力行为;当榜样的暴力行为受惩罚时,他们会明显减少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对班杜拉这些研究的批评指出,对充气娃娃的攻击行为不同于对人的攻击,并且孩子们知道这两者的不同。在班杜拉和他同事研究的基础上,其他研究者检验了榜样的暴力行为对真正攻击行为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班杜拉的波比娃娃的实验方法(Hanratty,O'Neil & Sulzer,1972 ),先让孩子们观察成人榜样的暴力行为,然后使他们产生很大的挫折感。此时,孩子们常常会对真人(穿得像小丑的一个真人)产生暴力行为,不论这个人是否是引起挫折感的原因。

近期应用

本章所讨论的班杜拉的研究对心理学至少有两方面的基本贡献。首先,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儿童的新行为是怎样通过简单地模仿成人而习得的,甚至成人可以并不真正出现。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构成一个人人格的许多行为,即便不是绝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第二,在过去40年间,这项研究为数百项关于人或媒体暴力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若要了解班杜拉对心理学的多项贡献,可参见http: //www.ship.edu/~cgboeree /bandura.htm1, 1998。)

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国会又举行了多次听证会,以探讨包括电视、电子游戏、电脑游戏和因特网对人的巨大潜在影响。广播和多媒体开发者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公众和法律带来的压力,他们正在努力减少媒体暴力,或者设立“家长忠告”等级体系,对暴力内容给予特别提醒。

研究者在媒体暴力与榜样的研究中频繁地引用班杜拉的研究。一篇发表在一本专门研究社会对儿童影响的杂志上的时文(Funk等人,1999)揭示了媒体暴力定级的主观性。这项研究的核心是电子和电脑游戏中暴力等级系统的有效性。作者发现,当游戏的暴力或非暴力程度非常明显时,购买和使用的人会认可商家所定的暴力等级。“然而,”作者继续指出,“对卡通暴力的等级评定存在很大的分歧。建议参照消费者的意见,为所有娱乐媒体建立一个综合的、以内容为基础的信息等级体系”(第283页)。由于现在对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音乐CD等存在多种不同的等级体系,令消费者迷惑不已,所以这一结论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响应。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积极方面,那就是班杜拉关于榜样暴力行为的研究为一篇讨论设法减少学校暴力的文章所引用(Johnson & Johnson, 1996)。作者指出,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解决冲突和调停同龄人矛盾的策略后,每当冲突发生时,他们都会用非暴力和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其他学生开始模仿受过培训的学生的行为,冲突更少发生,需要老师出面干预的矛盾也明显减少。

Bandura, A. (1965). Influence of models'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imitative respon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589 - 595.

Bandura, A. , Ross, D. , & Ross, S. (1963) . Imitation of film mediated aggressive model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3 - 11.

Funk, J. , Flores, G. , Buchman, D. , & Germann, J. (1999) . Rating electronic games: Violence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Youth and Society ,30(3) ,283 - 312.

Hanratty, M. , O'Neil, E. , & Sulzer, J. (1972). The effect of frustration on the imitation of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1,30 - 34. http: //www. ship. edu/ - cgboeree/ bandura. html (1998) .

Johnson, D. , & Johnson, R. (1996) .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peer mediation program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4),459- 5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