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中国徽商子弟教育问题及解决途径

明代中国徽商子弟教育问题及解决途径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309 伴随之,徽商子弟的教育问题则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途径主要有二:一为官学体制,一为宗族教育。“商籍”[9] [17]324 乃是关系到侨寓商人子弟科举考试的关键问题,即“商人子弟,准附于行商省份”[10]。因此,客商为其子弟就学和科举入仕之便利,而争“商籍”或入籍当地之举不胜枚举。明时扬州地区“商籍”只有山、陕商人子弟,徽商子弟不在其中。

明代中国徽商子弟教育问题及解决途径

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故徽郡大姓,诸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因流寓而著籍也。”[20]309 伴随之,徽商子弟的教育问题则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途径主要有二:一为官学体制,一为宗族教育。

“商籍”[9] [17]324 乃是关系到侨寓商人子弟科举考试的关键问题,即“商人子弟,准附于行商省份[10]。因此,客商为其子弟就学和科举入仕之便利,而争“商籍”或入籍当地之举不胜枚举。

明时扬州地区“商籍”只有山、陕商人子弟,徽商子弟不在其中。[11] [21]此情况下,徽商子弟往往附入侨寓地官学求学,求学于扬州府学、江都县学、甘泉县学、仪征县学、兴化县学等。西商则紧紧把持这一优势,康熙十六年(1677)扬州为盐商和灶户后代建立了一所学校,他们强烈反对把徽商子女包含其中。[12][3]111 入清后,山、陕商逐渐势衰,但徽商仍未得占“商籍”, [13] [4]以致“两淮商籍,现在额多人少”。[14] [4]60 乾隆四十四年(1779),“商、灶裁归民籍,更无区别”。[21]卷四十七·科第表上(www.xing528.com)

“商籍”仅是“附籍”,是临时性的户籍,由于科举考试注重本籍,[15] [22] “贾而好儒”的徽商所到之处,求田问舍、争取尽快土著化,即所谓“占籍”“入籍”。[16] [23]入籍条件并不苛刻,在侨寓地有田产、坟墓二十年以上者即可。[17] [24-26]于安东(今涟水)业鹾的徽人程朝宣,因其善举“邑人德之,许其子弟占籍入学”。 [27]卷十三·流寓377 更有甚者,侨寓灌南的徽商竟购地建镇,名曰“新安镇”。[18] [4]66

除官学体制之外,建立完善的宗族教育体系亦是重要一环,包括家学、族学、义学等。徽州的每一个宗族都把设学堂、培育宗族子弟作为族规、家训,书于宗谱之中,张于祠堂之上。[19] [28]53 徽商之家多延师课子,也是最为直接简便的方式。“夫养者非贾不饶,学者非饶不给。”[20] [8]徽商重视科举教育程度可从两淮客商子弟的科第、仕宦人数比较中窥豹一斑。[21] [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