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献公与围棋史话:举棋不定的意义及历史价值

卫献公与围棋史话:举棋不定的意义及历史价值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卫献公在位。他得罪了某些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政变,二人于公元前558年推翻了卫献公而立卫殇公为君,卫献公逃到齐国避难。宁喜犹犹豫豫,最后总算同意了。这两则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成语——“举棋不定”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还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围棋的确切记载,这对于研究中国围棋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卫献公与围棋史话:举棋不定的意义及历史价值

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卫献公在位。他得罪了某些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政变,二人于公元前558年推翻了卫献公而立卫殇公为君,卫献公逃到齐国避难。11年后,宁殖的儿子宁喜当了卫国的左相,卫献公也在齐国的支持下占据了夷仪这个地方。卫献公从那里派人去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掉卫殇公而拥护卫献公,条件是卫献公复位后让宁喜独揽国政。宁喜犹犹豫豫,最后总算同意了。卫国的大夫太叔文子听说了这件事,便发表了一通议论。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卫献公从夷仪地方派人同宁喜谈复位的事,宁喜同意了。太叔文子听说了,就说:‘……现在宁喜看待国君不如下围棋,他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胜过对手,更何况安置国君而不能决定呢?他必定不能免于祸难了。九代相传的卿相,一旦被灭亡,可悲啊!’”太叔文子运用了“举棋不定”的比喻,意思是说宁喜在拥护卫殇公还是拥护卫献公这样大的问题上都拿不定主意,那他将来必定要大祸临头。太叔文子的预言被证实了,后来宁喜果然被杀了。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51年—前479年),《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的意思是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用心,难啊!不是有玩博和弈的吗?做这种事,也比什么都不做好。”在这里,孔子把博(又叫六博,一种简单的投子游戏)和弈(下围棋)看作普通游戏,并无恶感。(www.xing528.com)

这两则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成语——“举棋不定”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还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围棋的确切记载,这对于研究中国围棋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两个成语的出现说明,至晚到春秋中期或后期,下围棋的人已经很多了,人们已经普遍知道围棋了。也就是说,围棋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被推广了,其发明时间必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