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蓝田县:蓝田玉与重要遗迹景观

陕西蓝田县:蓝田玉与重要遗迹景观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蓝田县因出“蓝田玉”而得名。秦献公六年始置蓝田县。历史上,秦修驰道自咸阳、经蓝田、通武关、抵襄阳,为京畿通往东南各地的要道之一。境内有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蓝田猿人遗址,名播遐迩的华胥陵、蓝关古道、鼎湖延寿宫遗址、蔡文姬墓、北宋吕氏家族墓、水陆庵明代壁塑,以及辋川溶洞、王维别业、汤泉湖等重要遗迹和景观。蓝田县现存上悟真寺塔林8座。位于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秦岭支脉王顺山上。

陕西蓝田县:蓝田玉与重要遗迹景观

蓝田县因出“蓝田玉”而得名。秦献公六年(前379)始置蓝田县。汉以降,建制和隶属屡有改易,县境屡有增析,至清代中期基本稳定下来。其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灞河(古称滋水)、浐河穿境而过,是人类先祖的发祥地之一,115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历史上,秦修驰道自咸阳、经蓝田、通武关、抵襄阳,为京畿通往东南各地的要道之一。境内有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蓝田猿人遗址,名播遐迩的华胥陵、蓝关古道、鼎湖延寿宫遗址、蔡文姬墓、北宋吕氏家族墓、水陆庵明代壁塑,以及辋川溶洞王维别业、汤泉湖等重要遗迹和景观。蓝田县现存上悟真寺塔林8座。其中,保存完整的2座喇嘛塔和4座五轮塔,为陕西古塔序列提供了明代石喇嘛塔和清代五轮塔的标本实例。

030·上悟真寺塔林(8座)

明清僧人舍利塔,8座·县文物保护单位“悟真寺”附属遗存。位于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秦岭支脉王顺山上。悟真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唐初扩建。唐贞观九年(635),善导大师入驻,一生在此弘法近30年,被称为净土二祖。寺院鼎盛时拥有上下两院,常住僧达千人以上。上悟真寺又称竹林寺,为其六大寺院群落之一,唐末毁于战火,宋代重建,改称崇法寺,后又改回悟真寺。明代重修,清代增建、修葺。寺院三进,原有殿宇30余间,部分建筑毁于“文革”时期。现存前殿三间、配殿三间、大殿五间、藏经楼五间。周遭环境已失旧貌,但依山而建的气势犹存。诸殿内仍残留部分壁画和塑像,前殿门额置民国八年(1919)款“上悟真古寺”石匾1方。寺西北一崖窟内遗存北宋摩崖题刻2方。寺院周围有明清僧人舍利塔8座,高2.3~4.6米,其中2座为方形亭阁式石塔,其余为石喇嘛塔和五轮塔。

030—1·悟真寺石喇嘛塔之一

位于上悟真寺东北约100米处。花岗岩质地,通高3.83米。底部为方形台基,每边长1.9米,上置方形束腰四出轩式须弥座,底边长1.75米,高0.5米,其上下沿饰刻仰覆莲瓣。塔肚子(塔身)为覆钵形,以整石雕成,中部辟壸门形龛,宽0.3米,高0.4米,进深0.12米。塔身上为四出轩式塔檐,折角分明。塔脖子刻作“十三天相轮”,上置圆形仰覆莲瓣华盖,承宝瓶式塔刹。整体造型与武功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的寺背后塔(即释迦文佛舍利宝塔)十分相近,可谓明代石喇嘛塔的典型代表。

◎悟真寺石喇嘛塔之一

030—2·悟真寺石喇嘛塔之二

位于上悟真寺东北约100米处。花岗岩质地,高约4米。塔基为叠涩方形,以条石铺砌,上置方形束腰四出轩式须弥座,上下沿饰刻仰覆莲瓣。塔肚子(塔身)为覆钵形,以整石雕成,上覆四出轩式塔檐,叠涩两层,折角分明。塔脖子饰刻菱形网状图案,上置圆形华盖,承宝瓶式塔刹。整体造型与前一座塔相近,唯塔脖子网状图案代替“十三天”相轮的装饰做法较为鲜见。

◎悟真寺石喇嘛塔之二

030—3·悟真寺亭阁式石塔之一

位于上悟真寺东南约300米处。花岗岩条石砌筑,通高4.6米。下部为方形束腰叠涩须弥座,底边长1.88~1.96米,束腰部位浅浮雕缠枝花卉,上下沿饰刻仰覆莲瓣。塔身方形,辟一竖方龛,内嵌塔铭仅余1/3,字迹磨泐。塔顶四角攒尖,置仰覆莲座,承宝瓶式塔刹。宝瓶中央辟有圭形龛,应为天宫所在。这类情况在中国古塔中不常见,如1989年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在嵩岳寺塔塔刹内发现2座天宫,分别位于宝珠中部和相轮中。上悟真寺的这座亭阁式石舍利塔,从造型和装饰风格判断,时代应在明清之际。

◎悟真寺亭阁式石塔之一

030—4·悟真寺亭阁式石塔之二

位于上悟真寺西北约200米处。花岗岩条石砌筑,通高3.3米。下部为方形束腰须弥座,底边长1.25米。塔身方形,边长约1米,南面辟一方龛。塔顶四角攒尖,置仰覆莲座,承宝珠式塔刹。整体造型与前一座亭阁式塔相近,时代或在明清之际。(www.xing528.com)

◎悟真寺亭阁式石塔之二

030—5·悟真寺五轮塔之一

位于上悟真寺西北约200米处。五轮塔形制,花岗岩质地,通高2.3米。整体由5部分构成,自下而上依次为方形须弥座、圆鼓形塔身、方形翘角塔檐、覆斗形刹座和方锥体塔刹。五轮塔又称法界五轮塔,由5个模块(轮)堆叠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代表宇宙“空、风、水、火、地”5大要素。五轮塔起源于佛教密宗,唐时传入日本,在平安时代后期开始流行,主要作为供养塔或墓石祭奠。现日本仍遗存有为数可观的五轮塔,且保持着它的原始造型。但在发源地中国,这种形式的塔已然鲜见。张驭寰先生在《中国塔》一书中认为,这种塔极富变化,形式多样,但是基本特征为下有简单的台基,上置圆球体作为塔身,其上置一单层塔檐,塔檐常作屋顶形象,其上为塔刹。

◎悟真寺五轮塔之一

030—6·悟真寺五轮塔之二

位于上悟真寺西约30米处。花岗岩质地,通高2.6米。塔基为叠涩覆斗形,上置方形须弥座。塔身为圆鼓形,辟有圆拱龛,内嵌塔铭已佚;塔身饰刻竖行条纹,如瓜棱状。其上为方形华盖,置六角锥形刹座,承宝瓶式塔刹。这种形式的塔,可当作异形五轮塔看待,时代在清晚期。

◎悟真寺五轮塔之二

030—7·悟真寺五轮塔之三

位于上悟真寺野竹林中。花岗岩质地,通高2.3米。底部为方形束腰须弥座。塔身为异形圆鼓状,即上部鼓形,下部矮柱状,中间辟圆拱龛,这种造型的塔身较为罕见。其上置圆形华盖和六角锥形刹座,承宝瓶式塔刹。整体造型与前一座塔接近,亦可视为异形五轮塔,时代在清晚期。

◎悟真寺五轮塔之三

030—8·悟安禅师

位于上悟真寺西南约300米处。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花岗岩质地,通高2.3米。塔基为覆斗形,上置方形须弥座。塔身为鼓形,辟一碑龛,内嵌圆首碑石。碑文为:“供奉,传临济正宗三十九世悟安智川禅师灵塔/同治三年□□/万安、维安、海娃/僧徐仁等仝立。”塔身覆方形华盖,置方锥形塔刹。整体造型与前两座塔接近,亦可视为异形五轮塔。据悉,悟安禅师碑原散置于配殿台基上,近年得以归位。

◎悟安禅师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