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观,又名霖苍观,位于荆门城西白龙山山顶。山前有座稍低的山峰名曰雨山,雨山的南坡非常陡峭,坡底有个深潭,亦名曰白龙。白龙潭边建有一亭,名叫寒亭。相传有一条能呼风唤雨的白龙潜伏于潭内,每逢天旱之际,人们临潭跪拜,白龙就及时降雨救济苍生。故百姓在山顶开庙基,修殿宇,塑神像,虔奉祀,以报答神龙之恩。据说这就是白龙观即霖苍观名的由来。霖,指及时雨;苍,指百姓。笔者1995年8月6日考察白龙观,拓下了有关碑文。
白龙观建筑群由白龙潭、朝圣桥、头天门、祖师殿、三教殿、观音殿和玉皇殿等组成,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历史上既是荆门著名的道释儒融合的宗教场所,又是百姓们祈雨保丰收的一处圣地。
白龙观始建于宋。元明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法会活动隆重而盛大。据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碑文记载,这年农历三月三日,正值真武大帝的诞辰之日。这一天在白龙观举行了规模空前的修醮庆祝庙会,有掌管学务的官员、州学生员、国子监生员、乡官及几百名信士都来参拜祭祀,热闹非凡。农历四月初一日,又有众多香会信男善女上白龙观建醮谢恩,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因山下白龙沟涨水,人们上山祭祀不便。于是有涂本华、涂本富、汤有生等纠首牵头,广筹资金,请石工王天金、王天玉在白龙山山脚白龙沟修建一座桥梁。从正月初四动工,至七月十三日完工,历时半年多,石桥落成,命名为“朝圣桥”。高1.74米,宽0.64米,厚0.20米的《建白龙观朝圣桥碑记》之石碑立于桥的东北头。此桥的修建,为人们上白龙观提供了方便。时任荆门州训导刘淳写了一首五律诗《登西山白龙观》以抒发其情怀:“缥缈西山上,霖苍景最奇。烟云树杪度,城郭望中低。潭静潜龙伏,松深老鹤栖。谈经无所事,乘兴一攀跻。”直到2012年,因房地产开发,经历了380多年的这座朝圣桥遗迹才被毁坏,古碑已不知去向。
白龙观碑林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的部队攻打荆门城,与官兵激战七天七夜。这座宏伟的寺观,在这场战火中遭到了严重破坏。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经焚烧,致使白龙观垣颓壁圮,殿宇化为灰烬,仅存荒基废墟。幸有远僧道清、德慧师徒,飞锡荆山,募化众姓,重构禅林,恢复了原来的一半规模。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募化重修了祖师殿。康熙六年(1667年),复修了玉皇殿。康熙十二年(1673年),兴建了三教殿,使白龙观渐成规模。
康熙十八年(1679年),分守湖广荆当等处地方副府加一级许登联率先首倡,湖广荆州江防理事代荆门州正堂王宗效、钦差湖广荆门州正红旗刑部坐台唐凯、护理荆门营印务中军守府布什汉,以及原任荆门州正堂何成祖、佟莺彩、南鹏等踊跃捐资,共襄厥事,重新装修圣像,焕然改观。使白龙观成为“皇矣上帝之居,穆哉群仙之府”。后来,道清法师久已圆寂,德慧长老又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坐化西归。于是由僧明智继承祖业,主持观事。又有师弟明彻、明通相助,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新建修了玉帝像殿暨二十四位诸天,并扩大了白龙观的规模及田产,使之重现了往日的兴旺景象。(www.xing528.com)
后因年深日久,白龙观又遭塌毁。观貌倾颓难堪,神像莫蔽风雨,庙址荆棘丛生,没有和尚住持。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天,又逢天旱,经多次求雨,旱象才得解除。时任知州舒成龙因而于秋天主持大规模修建白龙观之事。他重整了观基,新修了殿宇,并亲笔为白龙观题刻了观门之额。同时,在白龙山的北峰建了一座霖苍阁,在雨山东坡筑了一座甘雨亭,又题写了“白龙神潭”4个榜书大字镌刻在白龙潭北侧的崖壁上。当时这批古建筑群同时落成,画栋雕梁,绿瓦红墙,气势巍峨。将白龙山和雨山的秀丽景色装点得更加壮美。舒成龙高兴万分,便把这处景点,取了一个响亮的雅名曰“霖苍甘雨”,列为荆门八景之冠,写进了《荆门州志》。清代诗人宋友兰的五律诗《咏白龙潭》,纪录了这龙潭圣迹:“神物飞何所,澄浤水一潭。有时虔应祷,霏雨自分甘。鳞屋虚翻影,晴天漾蔚蓝。灵泉知有本,引脉到山南”。
白龙观残墙
后经风雨吹打,年久失修,白龙观建筑又有毁坏。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住持僧真超募化十方,恢复了舒成龙所建时的旧规。至嘉庆四年(1799年),围墙倾朽,大士殿朽坏更甚。住持道祝来虔诚募化,信士梁茂等互相劝捐,重修了大士殿三间,鼎新了门楼一间。香火得到传承。这段史实,由万德全所撰的《重修大士殿碑记》记载了下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六月,天久不雨,田苗干枯。时任荆门知州徐嘉禾与同僚至白龙潭虔诚祷雨,并奉水至城隍庙行礼祭祀,果然灵验,甘霖普沛,转歉为丰。徐嘉禾便在白龙潭上方的石壁上题镌了著名的《云行雨施》摩崖石刻,以纪其事。此刻至今仍保存完好。
清末至民国,白龙观逐渐衰败。抗日战争期间,白龙观被日军飞机彻底炸毁,仅留下宽28米,高3.5米的石砌殿宇台基及少量石碑。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在山顶原址处重建了一座三间平房的祖师殿,出生沙洋后港的田兴发虔诚住持,人称田道长。他维护山林,重整观宇,使香火得以继承。就笔者所见,白龙观遗存的古碑有明万历十八年的《白龙观修醮庆贺碑记》《建醮谢恩碑》《荆门州西碑》、万历四十七年的《建白龙观朝圣桥碑记》、万历四十八年的《重装三仙王母像碑》、天启二年的《玄帝宫观建醮碑记》、清康熙十八年的《玄帝碑记》、康熙五十年的《重修白龙观记》、乾隆十九年的《白龙观门额》、乾隆三十三年的《粤稽自宋以来碑》、嘉庆四年的《重修大士殿碑记》及嘉庆十五年的《香炉刻文》等。这些碑刻,对于研究白龙观历史和宗教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2004年笔者捐资,约友帮工,将分散所存之古碑集中于白龙观屋西侧,建成了小碑林,以期保护珍贵的碑刻文物。
现在,白龙观已消失了当年的盛况,白龙潭也无人再来祈拜祷雨。早已代替“霖苍甘雨”古迹的,是飞跨于海慧沟的龙泉渡槽。这条现代白龙,引漳河之水,施及时之雨,滋润千万亩良田,为荆门致富奔小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