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家洞:荆门古名胜-荆门古名胜

常家洞:荆门古名胜-荆门古名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家洞,位于京山县宋河镇常家洞村6组的西山中,笔者2014年11月20日和12月24日考察常家洞。常家洞因坐落于常姓的山岩中,故以常姓冠其名。史料中最早提到常家洞的是清康熙八年版的《安陆府志》。桥北头连接在常家洞寺庙前岩台上。后面的溶洞即为常家洞的主洞,深15米,高4米多,宽8米。系50余人捐资者捐款重修常家洞寺院。

常家洞:荆门古名胜-荆门古名胜

常家洞,位于京山县宋河镇常家洞村6组的西山中,笔者2014年11月20日和12月24日考察常家洞。拓下了有关碑文

常家洞因坐落于常姓的山岩中,故以常姓冠其名。常家洞是依洞建寺的格局和模式,如同建于隋代的仙居寺,宋代的滴水岩寺,明代的永兴观音岩、温峡纱帽山观音岩、白谷洞翠围庵,清代的黄集观音岩和大慈山普惠洞一样,均以溶洞为依托,构殿立像,受信众祭拜以求平安、求福寿和求子孙的宗教场所。

常家洞宝泉

常家洞寺庙当建于明嘉靖年间,因其岩上专门构筑有云楼洞以供奉真武大帝。史料中最早提到常家洞的是清康熙八年(1669年)版的《安陆府志》。其卷三十五中载有谭浑的《常家洞》诗:“古人杖履处,不敢生苔藓。能使百代下,指为某所践。野性嗜幽寻,攀涉忘其远。断壑渡木危,蹑空扪萝险。仰视梯磴悬,山僧住绝巘。娑椤绣铁成,岁久枝盖偃。日影透清流,鼓鬣鱼游暖。岩龛土木躯,剥落尘埃满。龙象但低眉,荣枯心不管。余最爱一石,斑驳花藤罥。久玩废饥渴,暗失山径转。”其诗意谓,古人拄杖游历过的道路,苔藓是不会在上面生长的。这种山路能使百代以下的人们猜想哪些人来探访过。像我这样专好凭野性探幽的人,乘兴攀登竟忘了路有多远。跨过断壑时走在那独木桥上充满了危险,蹑足半空中的岩壁肠道上用手分开藤萝也是一种冒险。仰视那梯磴盘于悬壁,山寺的僧人就住在绝壁之上。山林中的娑椤树犹如用铁丝绣成,年深月久的枝盖已成弯垂之形。日光穿透溪流,能看到鼓着须的野鱼游翔在温暖的泉水中。岩壁的佛龛为石木结构,上面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庙宇图案中的飞龙低眉俯首,寺庙的兴衰它不会过问。我最爱采集到的一块奇石,上面缠绕着斑斓的花藤。长时间的抚玩竟忘了饥渴,天色已暗迷失了山路竟在山中转了好几圈。

通过谭浑的诗中描写,常家洞奇山幽林、清溪古寺的图画已呈现在我们面前。想必谭浑也不知道常家洞寺的历史,故在诗中只字未提朝代问题。谭浑为明崇祯年间的生员,入清之后,隐身岩穴,足迹不入城市,独吟咏不辍,生平诗最多。晚年自结起自崇祯十年(1637年)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存诗1550首,名为《鹰山集》。又起自康熙七年(1668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存诗1520首,名为《月塘集》。

最早将常家洞录入志书条目的,是成书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京山县志》。其书卷一载:“常家洞,在穿洞东,深三丈,广二丈,门溯清溪,有僧数辈,就洞架屋为庐。”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一三六中一字不漏地转述了《京山县志》的记载。

笔者考察时,在常家洞村6组村民常启斌老人的带引下,从村部出发,向西南沿山间羊肠小道步行约半小时后,就进入到了常家洞山的谷口。纵目而视,只见一条西高东低,曲折深邃,蜿蜒起伏的峡谷自西向东跌宕而来。谷底则是一条由山泉、深潭、飞瀑之水汇成的山溪小河,逐级倾泻,层层跌落,长年不息地流至下游形成了五泉河。峡谷南北两侧的岩岸,是由奇峰、苍岩、绝壁、断壑、洞窟鬼斧神工地组合成了神秘多采的天然画廊

在峡谷北侧山路上前行近100米,一座人工天桥横架于山道上。桥为砖混结构,4柱平板。南侧搭建在一座似柱如台的山岩上,此岩台南侧壁高约7米,底宽约5米,厚约4米。台上建一方阁,飞檐翘角,全阁涂以红漆。桥北头连接在常家洞寺庙前岩台上。我们拾级上到常家洞寺的平台上,见到了村中85岁高龄的常汉朝老人,他身体硬朗,记忆力好,知道常家洞的不少传说。常汉朝老人介绍,天桥南头的岩台叫等妻台。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年轻夫妻,住在这山沟里,一天丈夫赶集去了宋河镇,妻子到对面的南山上去砍柴。不一会天气骤变,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妻子失足倒向绝壁时被观音大士救走修炼成了仙人。丈夫回来后,不见妻子在家,四处寻找,始终没有下落。他天天站在这座岩台上等妻子回来,并不断呼喊着妻子的名字。说也奇怪,不久,对面南山崖边长出了一座酷似仙女的奇峰,亭亭玉立,岿然耸天,正对着北边的岩台。于是人们便将北边的岩台叫等妻台,将南边的仙女峰叫望夫石了。

北侧山岩主洞前建有一座宝泉寺大殿,系改革开放后村民集资所修。由10级台阶可登上大殿,其殿面阔5.5米,由殿门、天井和溶洞组成。后面的溶洞即为常家洞的主洞,深15米,高4米多,宽8米。主洞后左侧还有2个支洞,各深约3米多。历史上这个主洞供奉佛祖像,即释迦牟尼佛像,现在洞内神台上供奉着大型的观音菩萨佛像,高2.6米。时有信众前来烧香叩头。大殿西侧原为三仙殿,供奉三仙娘娘,还有伙房一间。现三仙殿已毁,新建了一间伙房。大殿东侧为平台,前为百子殿堂建筑,现已不存,遗址上存有不少砖瓦残迹。百子殿北侧岩壁处,悬崖陡峭,怪石嶙峋,底部为一大溶洞,洞外岩壁上高处遗存有一排木檩的搁口。此处就是供奉真武大帝的云楼洞。再东行五六米,有山梯台阶壁蜿蜒而上,可达上方绝壁处的若佛洞,即供奉观音老母的老母洞。现在洞额“若佛洞”3字保存较好,系摩崖石刻,刻面高0.45米,宽1.4米,横列阳刻大楷书“若佛洞”3字。可惜纪年因风化而毁失。笔者判断当系明嘉靖年间开创寺庙时所凿刊。此处断岩绝壁,虽有铁栏扶手,但仍险峻难攀。

从若佛洞下来后,返至进山的山道上,向东回走20多米,仰望北侧山壁,上岩绝壁处有几个洞穴相连。常汉朝老人指点着说,上面东侧之洞叫红窗子洞,供奉祖师。洞下西侧之洞叫莲花洞,供奉过观音。莲花洞东侧下一点之洞叫月母子洞,不知其来历。他说他年轻的时候,这几个洞他都上去过,特别惊险。

等妻台上修建的佛阁

探访中,笔者特别注重寻找古碑,这是记载常家洞历史文化的文字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功夫不负有心人。除“若佛洞”摩崖石刻外,笔者共计找到了11通古碑,经过拓片后,碑文十分清晰可读。这些碑文于京山县现有文史志书中均无载,为笔者首次发现并整理,实属珍贵有加。下面逐一记叙点评。

现存最早的一块碑刻,为刻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六月。系50余人捐资者捐款重修常家洞寺院。其领修首人叫江明德。此碑属单纯的功德碑,只刻人名及金额,没有记事文字。碑高0.32米,宽0.42米,厚0.15米。保存完整。(www.xing528.com)

后来,常家洞庙被洪水摧毁。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年),有施主邵相等和首人腾方等捐资修寺庙,施田供香火。竣工后刻立了《永垂不朽》碑文以记其事:“从来胜地名山,终苦下坠,上下关攸。粤稽常家洞庙,往往父老传闻,其间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山洞佳趣。骚人墨客结伴而来者络绎不绝,盖朝谒之盛区也。遇值乙亥(乾隆二十年)夏,阴雨弥月不开,洪水泛涨,山颓洞摧,以故神像暴露者,迄今二十余载。常国云、得元、鼎爵等出居以游,触目惊心,匪仅神像暴露,于心难安;每见览胜寻幽之侣,亦未免相顾怀惭。是启念释,在兹奈岁欠不登,故未克如愿耳。今幸逢年谷稍熟,特议山主邵材文、刘年学、文熙、年登、年科等并纠同众姓等同结良缘,重建古刹,众姓各捐田产,缕叙于后,使古貌焕颜复兴,神人于焉履泰。”后刻信善捐资金额和施田数目等。此文当系常国云撰写。从碑文可知,乾隆二十六(1755年),常家洞遭遇到了一次大的水灾

到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了重修百子殿,由江湾的首人江凤辉倡首捐资,计有260多位信善解囊相助,工程竣工后,由江宾敬撰文,刻立了《重建百子堂》碑,记叙重修经过:“盖闻善作者必有善成,善始者必有善终。故古人作之,全赖今人成之。西山常家洞百子殿,原四方朝谒之所也。自辛巳年(乾隆二十六年)为大水所荡古迹,有志之士变基址,饰土木,建殿宇,神塑于焉,大有比乎前人之雅尚矣。今年春,予等携酒而游,披蓬茸,踞虎豹,玩赏其间。其右侧三仙之娘娘殿也,其左侧真武帝之云楼洞,其上则老母之若佛洞也。是皆建修未久,名胜犹存。独百子之神像颇有渐近衰颓者,心切感之,功非之艰也,而住持亦慨然有志。爰捐资财,重加修葺,遂觉焕然而维新。嗟呼!有其举之,莫敢或废。人事之道,岂谓敢自谓善成善终也吁,庶几有为之前,美而必彰;有为之后,盛乃始传焉尔。江宾敬书。首人江凤辉二百,赵倍方二百,殷荣彩二百,常万升二百。”后刻260余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此时常家洞寺住持僧为净风(静峰)。石匠周朝兴。此碑文的文史价值有四:一是从碑文可知,常家洞之山曾名叫“西山”。二是记载了常家洞寺庙建筑的方位。即主洞(佛祖洞)之右(西)侧为三仙殿,主洞之左(东)侧前为百子殿,后为云楼洞(真武祖师洞),再东之上方为若佛洞(观音老母洞)。这就构成了三洞(佛祖洞、真武洞、老母洞)两殿(三仙殿、百子殿)的总格局。三是从而知道常家洞寺庙是一处释道融合的宗教场所。四是可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常家洞发生过一次大的山洪,冲毁了寺庙。

与此同时,首人江凤辉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组织60多位信众捐资重修了主洞西侧的三仙殿。其碑文记载:“建修三仙殿,外修伙房一间。首人江凤辉六百文,孟中山八百文,高金明一千文,常德元一千一百文。石匠刘麒贤六百文。住持僧静峰。乾隆五十七年孟冬月吉旦立。”

常家洞寺前的山路,屡有修缮,但不完固。嘉庆元年(1796年),有首人江永盛、江汉钦、高金明等又动员组织20多人捐资修理神像,兴工修整寺前的山路。竣工后刻立了《永垂不朽》的碑文以记其修路经历:“从来有地势者必资人以功。以常家洞寺名,实潜僻处山空,四方君子类多游观于此,盖为之名区焉。指洞所详神灵,东有祖师,上有老母。而百子、三仙则俱以殿传,其所由来久矣。惟寺前崎岖,石悬路逼,屡费经营未告完固。自皇上龙飞元年(嘉庆元年),匪风肆起,京邑人民,或筑土城,或建石寨,捍卫之计,至重而周。我辈幸沐神庥,享乐清宁,及荟群萃,捐资修理神像,凿碍砢(凿掉层叠的石块),积硠础(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数日功成。众等曰:嘻嘻!此人功耶,实神助也。俯仰地势,虽未张大其志,而寺僧供奉岂不有厚望乎!爰镌诸石,以俟增于后云。嘉庆元年十月十五日立。”碑文告诉我们,嘉庆元年农民起义的战火没有烧到常家洞来,乡民们捐资装饰神像,修治佛道以感谢菩萨的庇护照顾。

常家洞寺庙的云楼洞,原先洞内较为狭小。原有首士江若彩有意增修未果而卒。其宗弟江凤辉邀集家族侄子们于嘉庆五年(1800年)春捐资施工,使真武洞焕然一新。其记事碑文云:“梵刹佛场,大都皆檀越力也。云楼洞供奉真武,事先时平等实启之,而洞间狭隘,游者惜焉。宗兄若彩有志增修未逮而卒。今年春,予邀侄儿多人,徐廷杨纠理其事,各捐囊募讫施工,向东壁凿而进可方丈许,便览灵境一开,顿增奇观之圣境也,而人力资之矣。纠事者居人江凤辉也。徐廷杨、续盛、续鉴、续志、德宏、万廷桂。江凤辉、锦川、成万、祥万、余万、张日万、山京、山秀、万茂、万爵。余金施入祖师庙永作香火之资。嘉庆五年仲春月吉旦立。”可见其居人江凤辉是常家洞增修兴旺的主要功德者。

同治五年(1866年),一群善姓敬修圣像一尊于宝泉寺,又捐田永作宝泉寺香火。并刻立碑文以记其事。碑额横列阴刻大楷书“受天之佑”4字。碑文说:“太阳光明,天下正大,吉星也。普众仰之,众宜敬焉。时有江家畈善信弟子敬修圣像一尊,入于宝泉寺供奉,谨将善信开列:江世昌、茂昌、驭安、正海、仲远、正发、福达、驭道、驭清、之恒、国朝、有卓、桂良、荣昌、石磙、严正宏等。诚置熟地三斗一块,施于宝泉寺供奉,尊神恩光普照,五谷丰收,悠久无疆之志耳。”可见,常家洞寺庙之名“宝泉寺”当为同治年间所定,现在的寺名则依此而来。

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有首人张富万等60余人见常家洞主洞佛祖神像颓坏,于是捐资请匠装修佛祖金容,大约此次装修为第三次了,故在碑中标题镌刻为“三修佛祖众姓功德”,以记载功德者之名及捐资金额。此时的住持僧为觉安。同时,又有首人常炳文等也邀约了60多人捐资助修,刻立《永垂不朽》之碑记其功德。

常家洞主洞内还存有两块专门记载施田的碑刻。一是刻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曹氏乐施碑记》。记载施主曹复盛将水田一石二斗五升六坵、正垅一斗一坵、二斗二坵、五斗一坵,东首二斗一坵、两塝二斗二坵等施于宝泉寺作香火之资。一是刻于民国四年(1915年)的《黄氏施碑》。记善士黄昭文将河田共四斗五坵施与宝泉寺作香火之资。碑文记载“此田坐落于金丝潭南岸”。两碑中均刻有“日后僧人去留,须与问施者”的记载,可知寺僧当应听施者的安排。

以上碑文真实地记载了常家洞寺庙发展的脉络和轨迹,使常家洞的历史鲜活地展示在人们眼前。

常家洞主洞西南侧山岩脚处有一口2米见方的泉眼,泉水终年不涸,清澈甘甜,供寺僧和香客们饮用,实乃一口宝泉。其宝泉寺之名当缘于此。

从宝泉寺旁的山路向西弯行50多米后,见峡谷的西边山峦起伏,披绿叠翠,五个弧形山包连成一体,波浪式地掠空摩天,那就是著名的五宝岩。五宝岩西边峡谷尽头有一处碑文中提到过的神秘金丝潭。这些都是令人向往的圣山灵水,留待笔者下一次探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