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门古名胜内方书院-荆门古名胜

荆门古名胜内方书院-荆门古名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方书院遗址据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内方书院图说》,乾隆十九年,荆门知州舒成龙在州城西创建龙泉书院后,马良地方绅士请舒成龙在马良兴建书院,为众多贤士提供澡身浴德成才的场所。舒成龙题额为“内方书院”。州志图中的内方书院,坐西朝东,呈四合院结构。当巡视内方书院时,见书院年久失修,荆棘丛生。

荆门古名胜内方书院-荆门古名胜

沙洋县马良镇有一座马良山,古名章山,又称内方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秋,曾建内方书院于山上云雾观旁。

尚书·禹贡》:“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其意是说:“从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开通道路到达荆山;又从内方山通达到大别山。”《舆地纪胜》卷84载,内方山“在长寿县南一百三十五里,又名章山”。又相传三国宜城人马良,字季常,曾读书于此山之上,于是人呼此山为马良。马良兄弟五人,皆有才名,而以良最著。马良的两道眉毛呈银白色,故乡里广为流传一句民谣:“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可见,马良镇的内方山,虽不属高山崇岳,但历史悠久,颇负盛名。

内方书院遗址

据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内方书院图说》,乾隆十九年,荆门知州舒成龙在州城西创建龙泉书院后,马良地方绅士请舒成龙在马良兴建书院,为众多贤士提供澡身浴德成才的场所。舒成龙欣然应允,并倡首捐银一百两,马良诸多绅士凑捐银二百两。紧接着筹备木料,烧制砖瓦,招集工匠,选址云雾观旁,抓紧施工,不到三个月,书院竣工落成。堂庑、厨舍,计有14间。舒成龙题额为“内方书院”。又在书院前修建了白眉亭,不仅表著前贤,又可临湖眺汉。其书院教师的薪金来源,则系从龙泉书院生童的津贴中拨付解决。舒成龙的这一善举,深深感动了马良地方的诸多贤士,他们心目中都很敬仰前贤马良,惟恐自已不能入选到这所书院学习

州志图中的内方书院,坐西朝东,呈四合院结构。由白眉亭向西行经巨砖铺面的宽大石桥,直达书院大门。进大门为前院,左右两侧建有屋舍,正中为堂。穿过中堂为后院,左右两侧亦建有屋舍,后端西墙中开有一门以便出入。书院环境幽美,堪为修德学业之地。

亁隆二十二年(1757年),荆门州人张增健,丁卯(乾隆十二年)副榜举人,时任内方书院院长。他写了一篇《内方书院记》,其中记载的几件事具有史料价值。一是内方书院正堂之额“逊敏”二字,实为舒成龙题,其同乡李峄山所书。二是记载他本人在书院执教的情形。此时书院的肄业门生计有23人,其中2人享受津贴补助。早晚会餐皆叩小钟,至夜燃灯十五盏,供生员夜读,约三更而熄。他感慨地说,自已享受天地之间的乐趣,没有超过现在这样子了。讲堂背后空地数尺,筑以围墙,请友人王亦山环周列植丹桂、玉兰之木,美化了书院环境。旁有小门,与云雾观相通,每功课余,寻观中之僧江莲焚香一炷,击磬数声,虽禅儒各异,亦洗心涤凡之一助也。上述描写,将一位奉献书院事业的院长形象,跃然呈现在读者眼前。三是记载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舒成龙在衡州府任上,因奔父丧归里,而专门路过马良,视察了内方书院之事。张增健曾任罗田县教谕。教谕者,清为县学正官,每县一人,掌学政,教诲生徒,正八品。(www.xing528.com)

《周氏公义田记》碑文拓片

同治五年(1866年),有乡绅周德恒,捐义田每岁收租生息,供周氏族中子弟就读升造。为彰显周德恒的义举,由州廪生李占禧撰文,杨秉筠书丹,镌刻了《周氏公义田记》碑一方立于书院,以纪其事。

清同治九年(1870年),代理荆门知州王庭桢上任后,首以兴学为务,除重修龙泉书院外,又修复增置了五处书院。当巡视内方书院时,见书院年久失修,荆棘丛生。因建在山上,生童入学极不方便。观后叹息许久,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与马良地方绅士共同筹划,商定将书院移建于山麓财神庙旁的空地上,即现今的马良卫生所之处。一经决定,立即招请工匠,购置材料,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动工,历经八个月,于年底竣工。其堂庑斋舍,规模毕具。同时,还重新修理了云雾观,使胜迹与院宇相辉映。这次移修书院的工程,督饰工匠、经纪出力,由吴大桐、周庆龙总领其事;周庆龙与其兄承祥、侄运昌捐屋于公,一切装饰多取办其家;相与筹费、协力劝导则由周昌明、吕调元、彭廷桢、王杰三、李志揆、杨步瀛6人负责。为了解决教师的薪金和生童的津贴,将监生王运坤等京控息争所断书院田100亩经请示上级后划归内方书院,再劝王运坤捐田60亩;文生周运昌、监生王垕坤各捐田40亩;刘光勋捐田4亩。共计244亩。招佃经种,岁租可得钱100余缗(一缗千钱),考虑到水旱歉收,遂又增捐钱300缗,存库生息,以作书院经费。

民国五年(1916年),书院改办为县立乙种实业学堂。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名为县立马良蚕桑职业学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更名为荆门县第十区立小学。后被侵华日军拆除。

如今,内方书院遗址上,所保存的《周氏公义田记》碑文和记载王大田、俞明星、左大元等150余人的捐资碑文,仍呼唤人们不要忘记内方书院培育人才的历史功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