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台观:荆门古名胜,历史悠久

天台观:荆门古名胜,历史悠久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台观,位于东宝区马河镇天台山。笔者2006年5月3日考察天台观,拓下了有关碑文。天台观创建于明永乐年间,称为小武当,立于天台山顶最高平台上,为荆门重要的道观之一。二是天台观为道释融合的宗教场所。清乾隆三十三年,首人李国珠、李国珍和信善53人捐资兴工开凿天台观水池,以解决山上饮水问题。此额语喻天台观寨城及道教基业悠久牢固。当地村民介绍,天台观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天台观:荆门古名胜,历史悠久

天台观,位于东宝区马河镇天台山。笔者2006年5月3日考察天台观,拓下了有关碑文

天台山海拔463.8米。天台观创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称为小武当,立于天台山顶最高平台上,为荆门重要的道观之一。其遗址面阔20米,进深25米,大小殿屋20余间。现存古碑13通。

天台观现存最早的碑石,系刻于明崇祯元年(1428年)的《建醮碑记》:“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武当山会香二宫一观建醮碑记。皇明崇祯元年三月初三日谨立,惟大明国湖广道承天府钟祥县望乡村钱家河棺木岩各庄土地分居住,奉道朝谒会香三次圆满。纠首信士袁廷州、刘秀(计17人姓名从略)。右沟众姓人等共同修造玄帝殿宇。功德主陈策(后6人名从略)。道月孤高,法轮常转。住持僧如海,工匠魏添绿。”此碑有两点信息值得关注。一是明崇祯年间马河地区属钟祥县管辖。二是天台观为道释融合的宗教场所。

崇祯五年(1632年),山主信士刘景阳,信善严朝贤、陈词等16人朝圣进香,刻立了《太和紫霄遇真天台建醮记》碑,其工匠为郭尚仁。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首人李国珠、李国珍和信善53人捐资兴工开凿天台观水池,以解决山上饮水问题。其碑文云:“盖闻天台山为大士真武佛场,每届圣诞朝礼者实繁,有徒所可概者。寺鲜有尺之井,人生万斛之尘,安所得庞眉叟俄沸一沼于蒋山哉?珍、珠常顾之而心恻焉。思欲凿地为池,无奈独力难任。于是叩募众善,共襄其事,众等亦储囊乐施。爰觅工匠,不匝旬而告竣焉。斯池也,虽不若秀容之祁连,燕京之天池,为天生地成之状,而朝礼者得以净手拈香无至渎神,且院僧烹惊雷笑以待宾,亦无烦汲泉于山下矣。则众善之成斯池也,神歆而人利之,又何啻菩提甘露也哉!因署众善姓名于石,以志不朽。善人李国珠,李国珍(后刻53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孟秋月吉日立。”

天台观遗址

嘉庆十六年(1811年),首士李正堂,李泽先组织150余人信善捐资重修天台观。刻立《永垂不朽》碑文以记其事。此时的住持僧为通运。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首士李百川、陈松率30余位信善捐资敬修蚕神以祭祀。其碑文曰:“四方淫祀多矣,而蚕神之祀则寥寥。近时始有祀之者修像列于琳宫,然设施艰则不备。予揆诸像教,唯先蚕之祀,为正乡里多远涉朝谒,倡首约齐众善捐资,并修神像,以便里人之祈报焉。事竣勒石,是为记。”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月九日,信士登高,做开山会立感应碑赠题:天台仙山名武当,有求感应万古扬。行事无亏富贵远,忠孝善德长发祥。后刻众信善所求之事:老仙翁陈松世存善德,求子孙昌发;李明常行善求佛,子孙富贵;马克楹保求有应,酬谢神恩;王开秀世代善德,贵子贤孙;陈正忠保求子病七年灾满;周帮兆十人保求五十得子;胡忠杰诚心有求多子多孙;刘道魁保求慈神感应谢神;王开维十人保求四十得子;王天绶人有诚心,神必感应;刘忠相善求功德,孝义两全。(www.xing528.com)

咸丰二年(1852年),众姓捐资于天台观寨重修西门,刻立了其寨门石额,高0.4米,宽0.25米,厚0.3米,红砂石质。上款阴刻楷书“众姓重修”4字;中部阴刻大楷书“固若苞桑”4字;下款阴刻楷书“咸丰二年”4字。此额语喻天台观寨城及道教基业悠久牢固。

同治元年(1862年),首士陈一恒,马开来组织众信善捐资重修殿宇,使庙貌焕然一新。于农历二月立碑记其事。

光绪十一年(1885年),首人林三泰,王永保组织众信士200余人捐资新塑黄老仙师神像,亦立碑为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首士赵永顺和信善270余人捐资重修天台观殿宇,以传承其香火。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首士赵文成及信善160余人捐资重修百子堂,竣工后立碑记其事。

民国九年(1920年),首士韩卿、赵光林、王国生组织众姓260余人捐资重修天台观前后二殿,竣工后立碑为记。

当地村民介绍,天台观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