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泉寺:荆门古名胜,历史悠久

上泉寺:荆门古名胜,历史悠久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泉寺,位于东宝区子陵铺镇建泉村灵鹫山东麓。本名灵鹫寺,因寺北侧有泉上涌,故又名上泉寺。从而可知,上泉寺始建于东晋,由远公禅师开山。上泉寺当是慧远这一时期途经上泉被胜景所感悟而创建的。从清乾隆版《荆门州志》中的“上泉寺图”可知,灵鹫山东麓的上泉寺,坐西朝东,位于上泉之南。由于名师开山,使得上泉寺颇负盛誉,吸引了历代不少名士慕名前来游览参禅。全诗以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幅上泉寺的典型物象图。

上泉寺:荆门古名胜,历史悠久

上泉寺,位于东宝区子陵铺镇建泉村灵鹫山东麓。本名灵鹫寺,因寺北侧有泉上涌,故又名上泉寺。此处灵山俊秀,泉水清澈,殿宇巍峨,银杏参天,曾是荆楚名刹圣境,香火鼎盛。笔者1995年6月18日考察上泉寺,拓下了有关碑文

历史上,寺和泉似两颗明珠璀璨夺目。“灵鹫梵音”,在明代被推选为荆门八景之第六。上泉水灌田数千亩,附近居民无干旱之忧。其泉池周围十余丈,水中生长着金莲,一年四季开花,随波荡漾,情趣盎然。泉池倚临峭壁,石阶时没时现。其上有古树数棵,叶如冬青,果实殷红,形同小柿。泉右有石缝,长数丈,每当骤雨,缝中喷水丈余,形似瀑布,俗称“水屏”。可谓寺以泉名,泉助寺声。

上泉寺遗址

宋《舆地纪胜》卷七十八“景物下”载:“灵鹫山,在长林县北,旧有灵鹫寺。有穴曰龙洞,深五里,石台甚高。二、三月间有声如钟鼓杂奏,笙篁间作,听者忘倦。”明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书》卷六载:“灵鹫寺,在州北二十五里望乡村,又名普济,又名上泉。”明《承天府志》卷十七载:“灵鹫寺,在州北二十五里,即今普济禅寺,其泉上涌,又名上泉寺。”明代版《荆门州志》卷六载:“灵鹫寺,宋吴居士施基,远公祖师开山。其泉上涌,又名上泉寺。洪武二年僧觉林重建,有龙王庙及碑记。”此处记远公祖师为宋人,错。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卷三十三“古迹”载:“上泉寺,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上,其泉上涌,因名上泉寺,又名上元寺。相传为东晋远公禅师建。”从而可知,上泉寺始建于东晋,由远公禅师开山。远公何许人也?乃慧远(334—416)禅师也。山西宁武人,俗姓贾,世称远公。此师神明英越,机鉴遐深。博综六经,尤善老庄。21岁时,与其弟慧持往河北曲阳恒山受业于道安。太元六年(381年),入庐山东林寺传法。著有《法性论》《匡山集》等。慧远曾随师道安一起在襄阳住了十几年,其间还到荆州与道恒举行了一场辩法大会,到会僧人颇多。后来又带着几十个弟子栖居荆州上明寺。上泉寺当是慧远这一时期途经上泉被胜景所感悟而创建的。

五代后晋(936—946)荆门上泉和尚,是史书有载的名僧。宋《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载:“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荆门上泉和尚。僧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曰:‘我得。’问:‘远远投师,如何一接?’师接杖视之,其僧礼拜,师便喝。问:‘尺璧无瑕时如何?’师曰:‘我不重。’曰:‘不重后如何?’师曰:‘火里蝍蟉飞上天。’”“重”,看重。“尺璧”,古玉器名,即直径一尺的大璧,言其珍贵。左思《魏都赋》曰:“明珠兼寸,尺璧有盈。”“蝍蟉”,同“知了”,即蝉。此外,《五灯会元》、《五灯严统》和《五灯全书》均有记载。可见,在后晋时期,上泉寺在上泉和尚的住持下,香火兴旺,颇有名声。

从清乾隆版《荆门州志》中的“上泉寺图”可知,灵鹫山东麓的上泉寺,坐西朝东,位于上泉之南。寺院建有头门(即山门),入门后,进入正殿。过正殿进入四合院中,两侧为廊庑,西边为后殿。寺外山麓,佳木掩映,林泉幽静。真乃风水宝地。

由于名师开山,使得上泉寺颇负盛誉,吸引了历代不少名士慕名前来游览参禅。计有: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张叔平、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项安世、嘉泰元年(1201年)杨辅、嘉定五年(1212年)刘光祖等。

到明代后,上泉寺的人气仍然很旺。洪武二年(1369年),寺院主持僧觉林化缘筹集资金,对上泉寺进行了一次重修,使寺院建筑更显得庄严。当地的善士个个解囊捐修。本州的官员、文人纷纷前来观览。

上泉

这里要说一桩方志中的公案。洪武年中,时任荆门知州的偶武孟,游历上泉寺后,写了一首《灵鹫梵音》五律诗:“林泉纵奇赏,仿佛青莲宫。龙潭自澄澈,石台更巄嵸。灵鹫杂经呗,空谷传鼓钟。谁能脱尘鞅,蹑履来相从。”其诗意是说,我放任地观赏林泉的奇景,好像到了极乐世界的净土。泉水本来是这样的清澈,山岩更显得分外高耸。风声夹着寺院的诵经之音,空旷的山谷中又传出钟鼓之声。谁想要摆脱世俗的羁绊,就请恭恭敬敬地来和我一起游览参禅吧!其诗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尾联转折明旨收合,颇见其功底。这本是明人之作,明代版《荆门州志》已有明确的记载。而乾隆版《荆门州志》的编者们因脱离明代州志,将此诗的著作权说成是“宋胡曾守荆州入觐(皇帝召见)过此,闻泉甚美,夜秉烛以游,题诗云”(见《荆门州志·古迹》中的《上泉寺图说》)。后来,清嘉庆版、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均照抄照搬,以讹传讹。其实,胡曾并不是宋代人,而是唐代人。《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七言诗163首,其中,与荆门略略有关的是一首《荆山》诗。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知州应伯和游上泉寺后题写了五律诗一首:“方沼吐金莲,冬青插满园。晓风香馥馥,午夜月涓涓。松密巢仙鹤,岩深引蜀泉。上方钟鼓罢,老衲共谈禅。”诗以谈禅作结,摄取了寺中一个特写镜头。他还有一首七律诗《题上泉寺》:“胜日闲游访比丘,上泉古刹任遨游。半帘竹影三日竿,一洞溪流六月秋。馔出僧厨餐玉版,茶烹石鼎吸瓷瓯。兴阑酒醒归来晚,灯火交光照玉州。”应伯和知州此次闲游访僧,既进餐,又品茶,直到酒醒而归。表现了当时官场的另一种风气

正统五年(1440年),有信士姚信通捐资重修上泉寺正殿。现遗存的正殿大门石鼓座上镌有重修记事题刻。姚信通的功德善举凭石鼓座实物有幸地保存了下来。

正德九年(1514年),时任荆门州学正的福建闽县人林球游历上泉寺,吟诵了一首五律诗以纪其事:“一涉上泉寺,飘然快赏心。金莲开水底,琼树长岩阴。龙伯诸宫壮,禅师古洞深。停骖探旧迹,碑字半苔侵。”全诗以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幅上泉寺的典型物象图。

正德十年(1515年),信士姚秀捐资,又将正殿进行了重修,也刻了重修记事题记于石鼓座上。

万历四年(1576年)十月九日,荆门人姚叔荐在泉旁山壁上镌刻了一首五律诗和一首七言绝句。律诗中有“僧从云外隐,人傍鉴边行”句,系从唐李白送友人入蜀》“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句化出,形象生动。绝句中有“一钵开山自远公”句,饱含追怀慧远禅师之情溢于诗行。(www.xing528.com)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有众善捐资重新装修了上泉寺三世诸佛,阿难、迦叶二尊,同装观音、善财、龙女三尊。使佛殿众神像光彩照人。碑刻记载了这次的信善功德。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上泉寺僧天钊为圣境山书刻了《积善建功碑记》和《圣境山天门碑记》。那深厚的楷书功底,在拓片中彰显得分外亮眼。反映了上泉寺僧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经过明末的战乱,上泉寺惨遭破坏。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寺院住持僧海澄率领众徒广筹资金以重修上泉寺。此举得到了时任荆门知州何成祖的大力支持。何成袓亲自捐银三十两,在他的带动下,湖广荆当等处地方副府许登联捐银六两,中军守府布什汉捐银十两,吏目翟威风、刘文焕、南鹏、佟鹦彩捐银十两。还有众多善信都解囊相助。此次的重修工程有四项:揭盖前殿、重修后殿、加修观音殿、菩萨装金等。使上泉寺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住持僧海澄的请求下,何成祖专门撰写了《邑侯重修碑记》镌之于石。碑记文辞优美,溢光流彩。除记叙重修工程外,有写泉者:“泉发源于灵鹫之麓,而寺建于其右。山峦参差,献妍挺秀,流水引带,涵澹澄寂,映照云林,倾泻畦畛,烟耕露耨。尝闻沸水之声,砾石凿金,不借飞雨之润。若夫泓深不测,渊静莫穷。水底金莲,不啻菩提开智慧之花;枝上蜜柿,有若优钵结同缘之果。”有写林者:“古木亭亭,翠竹娟娟,朝曦夜月,飘粉流香。檀栾之音,常与梵唱相和。辋川花源,未之能比。”有写洞者:“更有石洞幽邃,潜通人迹,或留仙者之踪,或为避秦之域,隐深渺忽,壮有灵焉,而未易言也。好奇寻幽者毎披榛涉险而临之,罕有穷其极矣。”上述描写,把灵泉、苍林、幽洞生动地展示到了读者的面前,如此的灵性妙笔,令人拍案叫绝。笔者1995年考察时,拓下了这篇碑文。后来不知何时,此碑的少半碑面被水泥深砌埋于地下。有步我后尘者九年后才去抄录时,无缘抄到全文,只能录下一部分内容,且断续不能成篇。

俨若西来碑

乾隆十九年(1754年),荆门知州舒成龙见因岁久而泉淤,于是兴工扩而浚之,并将上泉寺殿宇修葺一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有首士钱佐清、周如璋等领衔捐资筹款,还有500余人同发善心捐助,鼎建了寺中的台殿,镌其殿额为“俨若西来”。其石匾额四字草体,由僧水月澄撰书。虽然佛殿早已毁坏无存,但这块石额却历经237年后而幸运地保存到了今天。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有首人陈兰亭倡议,100余名善士响应,共同捐资装修了寺院内的各殿神像。住持僧通云,徒心澄万分感激,不忘其功德芳名,遂立碑以志。

同治十年(1871年),当地绅士蒋心炳、钱寿铭、陈敬修、辉甲辈等见上泉寺殿庑朽坏,决心捐修,禀请时任荆门知州王庭桢支持。王庭桢欣然捐俸,先修治其殿庑,不几月恢复了旧貌。

抗日战争时期,上泉寺曾作为国民党部队的驻军处,部队首长号召和组织民众抗日。现在遗存有刻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上泉寺兴学育才纪念碑》,碑文折射了当时中华民族奋力抗日的艰苦历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传古人曾于上泉寺遇到神仙。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卷三十二“仙释”中载:“上泉寺常有仙至。李文光薰沐往候,自晨迄午,无所见。饥甚,偶俯躬掬泉水。一乞者拍其背曰:‘好沧浪之水。’李怒而归。阅十年,赴省试。偶请乩,乩中大书曰:‘十年不见李文光,今日相逢两鬓霜。曾记上泉山寺过,也曾拍手话沧浪。’”于是人们根据这段记载,另外演绎出一些上泉寺遇仙的故事来,且版本多样。

还有部分游寺诗作仅录如下:明钟惺《晚秋抵上泉寺宿》:“向晚秋如何?舆马行鸿蒙。动植犹在野,未落气先空。平楚远难静,秋声当在中。鸟归赴残霁,千山红未终。洞岩寂寂后,葳蕤生众容。戒途息泉寺,喜与泉径通。水木为秋天,至夜同一风。二水无灵味,焉分惠与蒙。此时无所睹,孤馨发深衷。”诗将晚秋寺泉之景描抹得颇为细腻。清方文渊《游上泉寺》:“探幽直到最高巅,石壁根翻万斛泉。洞冷犹余三日雪,岩空常锁四时烟。当亭老桂凌霄汉,隔水虬松奏管弦。绝境何人移向此,不知身在翠微前。”全诗声色并茂,中间两联尤为精彩。清周之营《游上泉寺》:“夙闻胜境此心悬,今得探寻始信然。崖缝树穿垂绀果,石根泉沸漾金莲。濯缨偶坐敧桥畔,攀萝还登古洞边,日暮禅房聊借宿,溪风远牅听潺潺。”诗中既写绀果金莲之美景,又描自己坐桥畔、登洞崖之行迹。流连忘返,直至借宿禅房。情景交融,颇得章法。清周曰旦《同友人游上泉寺》:“上泉古刹拥嵯峨,携友寻幽踏露过。山断架虚支石夥,壁悬添翠卧松多。三冬异果光垂牅,四季名花色灿波。不俗更欣禅座上,大师年老重吟哦。”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姿多色美,情寓景中。尾联以“大师重吟”结尾,智者形象跃然诗中。妙!

随着星移斗转,上泉寺早已不复存在。遗址上修建了子陵铺镇的福利院,传承了上泉寺的慈悲善缘。那永不枯竭的上泉之水仍在惠泽于民,那已有651年历史的古银杏仍青春焕发,那寺院的古碑林已被荆门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那些为上泉寺付出了功德的历代先人们的业绩和诗文,正启迪后人,激励人们行善积德,奉献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