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罗泉:荆门古名胜,芭蕉寺碑文拓片,泉与鱼的传说

新罗泉:荆门古名胜,芭蕉寺碑文拓片,泉与鱼的传说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罗泉之东几百米处为“观音泉”。笔者2004年6月9日考察芭蕉寺及新罗泉,将有关碑文进行了拓片。新罗泉碑芭蕉寺位于大富水以南,因满山芭蕉而得名,当创建于隋,到唐朝已久负盛名。诗中所吟的新罗泉的“比目鱼”,有两种解释。此文关于泉和鱼的说法又进了一步,全部为新罗王子所为,即他“捣杖出泉,曰新罗泉;劈鱼养母,成比目鱼”。新罗泉“文化大革命”时期,芭蕉寺毁坏殆尽。

新罗泉:荆门古名胜,芭蕉寺碑文拓片,泉与鱼的传说

新罗泉,位于京山县宋河镇芭蕉寺村3组芭蕉山西边的峡谷沟壑中,泉面约1.5米见方,泉水从一巨大的岩石底下向上涌出,其流量为0.015立方米/秒。水深2.5米左右。泉水顺东之岩沟潺潺流淌而去,其水冬温夏凉。今人在巨石上方凿平一横式刻面,其石上横列阴刻中型草书“新罗泉”3字。新罗泉之东几百米处为“观音泉”。笔者2004年6月9日考察芭蕉寺及新罗泉,将有关碑文进行了拓片。

新罗泉碑

芭蕉寺位于大富水以南,因满山芭蕉而得名,当创建于隋,到唐朝已久负盛名。据传唐太宗敕新罗太子住锡于芭蕉寺。宋《五灯会元·芭蕉慧清禅师》:“僧问芭蕉山慧清禅师曰:‘如何是芭蕉水?’师曰:‘冬温夏凉。’”可见芭蕉山的水,在宋代就很有名气了。最早记载新罗泉的当是宋王象之刊行于宋宝庆三年(1227年)的《舆地纪胜》。其书卷八十四“景物下”载:“新罗泉,在京山县北十里芭蕉寺,旧云新罗僧修行于此。一日白众欲归,神告之勿去。僧曰:‘吾思乡中水矣。’神指其地,即有泉出。僧尝之,与乡味等。”此处的记载所传出的信息值得关注。一是宋代芭蕉寺名没有变。后来明清的有关史料上说“宋名圆寂禅院”的话值得怀疑,所谓“圆寂”,当是指新罗僧的圆寂,而误传为寺名了。二是此处的记叙“神指地出泉”的典故当为源典,后来的传说则由此衍生。

在明代,先提到“新罗泉”的当是嘉靖年间的学者京山人王格了。他在《宿芭蕉寺》诗中吟道:“大富南去宿沃洲,空蒙岚气隐高丘。僧贫犹守明心教,溪浅徒闻比目游。沙岛月斜孤鹤下,石门雨歇淡烟浮。浃旬奔走甘跌坐,杉影蕉声傍席幽。”诗中所吟的新罗泉的“比目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鳒、鲆、鲽、鳎、舌鳎等鱼类的统称。这几种鱼身体皆扁平而阔,成长后两眼逐渐移到头部的一侧,平卧在海底。二是古代旧说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故古代常用以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或朋友。新罗泉中的比目鱼当然是指的后者。

明万历版《承天府志·寺观》载:“芭蕉寺,宋名圆寂禅院,在芭蕉山,即新罗僧所居,泉出比目鱼。”《承天府志·仙释》中又载:“宋新罗僧居京山新罗泉,一日语众欲归,忽一人止之,僧言思故乡水耳,其人指地,泉即涌出,味同故乡。僧又言思故乡鱼,其人复指水得鱼,鱼形皆纤细,色斑目赤。僧遂留,卒得禅旨。其泉可以溉田,民多便之。”这当是按宋《舆地纪胜》所说而记述“指地得水”、“指水得鱼”的典故了,不过此说是把新罗僧定为宋人了。

康熙版《京山县志》记述富水的行文中说:“又东得新罗泉,泉出山中,尝有新罗僧居此,语众欲归,有神止之,僧言‘思乡中水。’神指其地,泉即涌出。僧尝之,味同故乡。僧又言:‘思故乡鱼。’神复指水得鱼,鱼形皆纤细,色斑目赤。僧遂不思还。”其志又在《寺观·芭蕉寺》中载:“芭蕉寺,县北六十里,宋名圆寂禅院,在芭蕉山,即新罗僧所居,泉出‘比目’鱼者也。”笔者以为,清康熙版《京山县志》的记载是转抄明万历版《承天府志》所记之典的,只不过把“宋”字删掉,将“一人”改为“神”了。但清光绪版《京山县志·仙释》中仍然照抄明万历版《承天府志·仙释》中的记载:“新罗僧,宋时居京山新罗泉。一日,语众欲归,忽一人止之。僧言思故乡水,其人指地,泉即涌出,味同故乡。僧又言思故乡鱼,其人复指水得鱼。鱼形皆纤细,色斑目赤。僧遂留,卒得禅旨。其泉可以灌田,民多便之。”按,新罗太子当为唐时人,因新罗国后来为高丽所灭,不会延传至宋代。(www.xing528.com)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山庠生王化成所撰《中兴芭蕉寺碑记》中有云:“原暹罗(应为‘新罗’)和尚奉唐太宗敕,住锡于兹,捣杖出泉,曰‘暹罗(新罗)泉’;劈鱼养母,成比目鱼。载在《县志》朗如也。”此文关于泉和鱼的说法又进了一步,全部为新罗王子所为,即他“捣杖出泉,曰新罗泉;劈鱼养母,成比目鱼”。可见将前后的记述相连接起来分析,故知其故事就越来越圆满了。

关于新罗太子的葬地,史料记载为葬于芭蕉寺墓地。清康熙版《京山县志》载:“新罗太子墓在县东北七十里,墓甚高大。相传新罗太子慕禅,随其国僧入中国,居芭蕉寺,卒葬此。”《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宋新罗太子墓在京山县东北七十里,县志相传新罗太子随其国僧入中国,居县之芭蕉寺,卒葬此。”清光绪版《京山县志》载:“新罗太子墓,在县东北七十里,相传新罗太子随其国僧入中国,居县之芭蕉寺,卒葬此。”

新罗泉

“文化大革命”时期,芭蕉寺毁坏殆尽。1979年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芭蕉寺僧人墓地也被挖毁。现在仅存《中兴芭蕉寺碑记》《中兴芭蕉寺碑文既序》《皇图巩固》《帝道遐昌》《法轮常转》《佛日增辉》等碑刻及一口僧人葬缸。

如今,芭蕉山西的新罗泉仍昼夜不舍地喷流,似乎向人们继续讲述着新罗太子的礼佛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