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龙洞泉-荆门古名胜,拓片考察及诗碑刻

白龙洞泉-荆门古名胜,拓片考察及诗碑刻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龙洞泉,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上泉水库南岸白龙洞内。白龙洞泉水充足,历史上灌溉附近农田数千亩,乡民们敬为神龙以祭祀。2009年3月17日和4月7日,笔者两次考察白龙洞泉,对其有关碑刻进行了拓片。于咸丰五年考察游历了白龙洞泉后,写了一篇《白龙洞记》。他邀约了文人雅士21人,于白龙洞游洞赏泉吟诗,以歌颂神龙为民赐福的功德。会后,陈聚奎之孙陈玉生将这些诗词及其祖父陈聚奎的《白龙洞记》一并同刻于巨碑之上。

白龙洞泉-荆门古名胜,拓片考察及诗碑刻

白龙洞泉,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上泉水库南岸白龙洞内。白龙洞泉水充足,历史上灌溉附近农田数千亩,乡民们敬为神龙以祭祀。1975年兴建了上泉水库后,白龙洞就被库水淹没。2009年1月下旬,由于水利部门关于除险加固水库大坝和溢洪道等工程的动工,库水放干,河床见底,白龙洞才有幸重露真容。2009年3月17日和4月7日,笔者两次考察白龙洞泉,对其有关碑刻进行了拓片。

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古迹》记载:“白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洞门高广丈余,深十里。内有白龙,每旱祈祷必雨。宋庆历间,有毛道士祈雨,入洞取水,命其弟子立洞口,俟出,即与令牌。少顷,见一手大如柱,长丈余,伸出索(讨要)牌,弟子骇极逸出(逃出洞口),水即漫涌,道士瀹(淹)没矣!”

清代象河监生陈聚奎,字星垣,号云鹤。于咸丰五年(1855年)考察游历了白龙洞泉后,写了一篇《白龙洞记》。其文曰:“白龙洞距县西百二十里(时为钟祥管辖),四面群峰环抱,内高敞,一石障潭面,类象鼻垂。秉烛缘潭入,坎级数十步,石痕蜿蜒若旋螺;壁上有日月,形或若巨钟覆。莫不一一酷肖。屈曲越三潭,即淤蔽无可问津。然水涓涓自石壁中出,更有洞天。时有丝竹音,或远或近,听之了了,惟咳笑辄止。春秋交声若巨雷,秋冬稍杀,水伏行里许至谷口,珠珠自沙石中出,溉田数千亩。值阴雨联绵,泉水左若泥浊,右若冰清,泾渭判然各别。天旱祷雨立应,故远近数百里无不知斯神之灵异焉。”文章短小言赅,但颇形象生动。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荆门知州诸可权躬诣白龙洞,为民求雨,果然灵验。于是他亲题“泽被群生”4字匾额悬挂于洞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民们见诸可权所题的匾额已经旧敝,于是又以龙王之乩示“惠昭中外”4字,命秀才王柏龄榜书上碑,刻立于白龙洞口。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地教师赖经邦在白龙洞附近村里设馆教徒。他邀约了文人雅士21人,于白龙洞游洞赏泉吟诗,以歌颂神龙为民赐福的功德。这次盛会共结集诗词13首,有单人吟诵的,有相互联句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自度曲,各体俱备。会后,陈聚奎之孙陈玉生将这些诗词及其祖父陈聚奎的《白龙洞记》一并同刻于巨碑之上。其碑之书法有正、隶、行、草,千姿百态,给白龙洞增添了文化底蕴。

惠昭中外碑拓片

以龙王的乩题之名所刻于碑的两首七绝诗礼赞白龙,吟咏泉声:“泉上逍遥不计年,松柏苍苍寺半悬。深浅道路予心悟,千古话传白龙仙。”“长在此处乐安康,重重云山护草堂。泉流响应钟声远,半入江风破夕阳。”当地秀才丁柏龄因书龙王乩语而颇有感慨:“遵命书碑碣,空山正夕阳。神仙真洞府,人世几沧桑。地毓峰峦秀,灵驱魍魉藏。我今诚有幸,千古与流芳。”钟鼎一的七律将洞泉祷雨和贞珉相连,以“问谁早拜龙须友”作结,另有一番新意:“有龙有龙潜渊久,云山苍苍锁洞口。祷雨迭应诸太守,无限灵异人臧否。咸来泉上独翘首,浮云转瞬幻苍狗。惟之贞珉志不朽,问谁早拜龙须友。”赖汝霖之七律《龙泉晚眺》诗对仗工整,形象生动:“桃园深处净尘烟,翰墨生涯快着鞭。老树嘲风窗影瘦,清泉浴日浪花鲜。云横鹫岭连溪碧,鹤爱虬松伴月眠。古洞龙潜山毓秀,春来雷雨证前缘。”钟楚楠的四言古风,既颂龙泉的神功,又赞此次吟泉活动将垂万纪:“资深逢源,厥惟君子。人杰地灵,今古同揆。维兹洞泉,其利靡已。累著神功,雨沛云起。往值旱乾,来邀福祉。苟至精诚,甘霖降止。州牧诸公,民瘼心矢。旋叩旋酬,题额旌此。赖君经邦,振铎斯里。泐之贞珉,冀垂万纪。某今余润,世托桑梓。仅陈数言,借以志喜。”赖秉乾的七绝颇有提示之意:“一重洞府一重天,内象鼓钟日月悬。莫怯仙源迷却路,多留余地待龙眠。”赖经邦的七绝写得飘逸潇洒:“龙潜古洞水潺潺,我爱龙潜乐往还。欲问升沉千古事,察之上下鸢鱼间。”钟莲舫的七绝富有哲理:“白龙洞里水涓涓,日月象悬别有天。愿洒甘霖人尽望,忽贪深处傍云眠。”(www.xing528.com)

写得浪漫放纵的当为赖炳坤的自度曲。将自然景观绘声绘色地呈现眼前,而将游踪写得神采飞扬:“剑桥东,丹凤鸣。剑桥西,白龙迎。中有龙泉深浩浩,春天雷雨猛作声。马鞍合雾列,牛鼻饮月洁。左右关锁更奇绝。引胜入洞府,邑乘志之古日月。鼓钟形游观笑指,数我今,负笈鲤庭(指父训之处)过,满腔山川养天和。琅环福地,武陵渔歌,若可问津前路,还将秉烛荷戈寻尽仙源之幽险,攀着龙鳞到银河。”

白龙洞记碑拓片

三首联句诗也颇含韵味:“洞中泉水自清凉(赖冬阳),远杂浊流转异常(孔子元)。天马鞍边横剑气(孔文涛),劈开泾渭定洪荒(赖克柔)。”“水有神龙地亦仙(李燮堂),潭边曾拾开元钱(赖秉辉)。其中犹是唐风古(钟庆墉),逐日纷纷听管弦(代兰亭)。”“惟有源头水(赖恢先),如此逝者长(刘澄清)。在山清自若(陈克延),底事出山忙(郭心诚)。”

这次笔者也结伴探游了白龙洞泉。从洞门入内,北侧为石砌平台,高1.8米,宽3.5米,长17米。南侧为泉水渠道,高1.8米,宽1.9米。南壁上凿有铺盖楼板的横檩搁眼20个。横檩一头搁在壁眼中,一头搁在平台上。楼板铺就后,楼下渠中通水,楼板上面住人。登上平台仔细察看,见第一洞厅甚为宽敞,高约15米,深约20米,宽6米。南侧壁上方还凿有两层楼檩的搁眼,每层各有15个。可知此洞在清代曾作为三层洞寨楼而构造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盐池供销社曾利用此洞做过冷库,现在平台上还遗存蛋池2排9格。

沿洞中水道往前左拐进入第二洞厅后,顺着矿灯光看去,该洞高10米,宽5米,深5米。洞壁呈不平的五花石崖面,洞正中倒垂一石,长4米,直径0.7米,离地1.1米,形状酷似象鼻。躬身穿过象鼻石后,向南进入第三洞厅。此洞高约15米,宽约8米,深约11米。步行5米的下坡路后,有一大水潭横在面前。潭面长10余米,宽8米,潭水清澈而凉,在灯光的照耀下,可见水里有多条小鱼在游动。我们一声吆喝,小鱼们便迅速地潜入潭底,洞内回荡起悠远的嗡声。这不由使人想起柳子厚在永州八记之四《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所描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细观洞顶,顶部有大小不一的五花石圆形石窝6个。再看前方洞壁右侧有个缺口,原来此洞又向西拐弯而去。这样一、二、三洞就连成了一个“S”形。正当我们叹息不能继续前进探个究竟而感到遗憾时,向导老钟及时介绍说,这个白龙洞是龙头,俗称大龙门。洞如长龙弯弯曲曲长达10余里,要转99道弯,要过99个滩,一直延伸到东南方的覆船山南麓的龙尾,那里的出口洞叫小龙门。从龙头到龙尾,要点77根蜡烛才能走到。虽然这种传说不一定可信,但它此时却弥补了我们的探险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