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水史话:东林寺与半闲亭,优美园林、文物保护

建水史话:东林寺与半闲亭,优美园林、文物保护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林寺位于县城东北角东林寺街口,原名诸天寺。半闲亭与东林寺隔街相望,并在一条中轴线上,但坐向相反,原址在东林寺内。后重建时移至现址。亭后为荷池,有环池堤径,池堤垂柳。半闲亭内部环境优美,亭、池、花圃浑然一体,荷、柳相映成趣,为又一类型的滇南私家园林。2007年9月,东林寺与半闲亭被红河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史话:东林寺与半闲亭,优美园林、文物保护

东林寺位于县城东北角东林寺街口,原名诸天寺。始建于元代,明洪武(1368—1398年)、正统(1436—1449年)年间相继修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知府章士元易今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府黄明、僧净寿、真乳、真培重建,为建水五大禅林之一。嘉庆年间(1796—1821年)再修,占地5000余平方米,坐南朝北,现存中殿、后殿、左右配殿及两厢两耳20余间。中殿宏敞。后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进深大于面阔,为建水古寺不可多见者。院内古柏、桂花紫薇掩映。民国年间曾为建水佛教会所在地,现为建水第三小学校址。

半闲亭与东林寺隔街相望,并在一条中轴线上,但坐向相反,原址在东林寺内。占地2200平方米,为临安知府章士元省耕憩息处,其名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诗句而来。后重建时移至现址。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布局规整而不呆板,建筑为三开间六架梁单檐卷棚顶,抬梁式木结构,小巧玲珑,后临荷池,通面阔11.45米,通进深9.5米。梁、柱、檩、枋等构件用材较小,但结构紧密,亭用草袱屋架,举架平缓,四翼角反翘,檐下枋板上雕刻香炉、花篮、笛、瑟及花果等图案,阳出并彩绘,装饰性强。后檐用垂莲柱于两翼,为晚清小式建筑样式。亭内置井口天花,回纹彩画,给人以舒适、协调之感,装修以梅花瓣状门窗见长,具有庄重、宁静艺术效果。前庭是一块占地503平方米的花圃,以五滴水花砖照壁墙隔断,中央石桌,石靠椅呈圆形布置,旁有庭荫之树,旧为高朋雅士吟诗作对之所。亭后为荷池,有环池堤径,池堤垂柳。半闲亭内部环境优美,亭、池、花圃浑然一体,荷、柳相映成趣,为又一类型的滇南私家园林。现景观依旧,建筑保存完好。(www.xing528.com)

2007年9月,东林寺与半闲亭被红河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