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歌唱共鸣的器官构成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歌唱共鸣的器官构成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腔不仅是共鸣器官,而且是歌唱的语言器官,在这里我们主要侧重从共鸣的角度讲解口腔。鼻腔、鼻窦是不变的共鸣腔体,因为他们是固定不变的空间。胸廓便是由肋骨、肩胛骨、锁骨和横膈膜共同构成的腔体,呈笼状。歌唱时,声带产生的振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气管和支气管部形成共鸣,另一部分在喉室、咽腔、口腔、鼻腔等形成共鸣。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歌唱共鸣的器官构成

鼻腔、口腔、咽腔、喉腔等能够发声的全部空腔都属于共鸣器官,如图2-3-2所示。以软腭为分界线,共鸣器官又可分为上、下部分。其中上半部分共鸣腔由鼻腔、鼻窦和鼻咽腔组成;下半部分共鸣腔由胸腔、喉腔、咽腔和口腔组成。歌唱中的高音,通常以上部共鸣腔为主要发音体,中低音则以下部共鸣腔为主。

图2-3-2 人体共鸣器官概观图

各共鸣腔根据体积的固定性和灵活性,又分为不变的共鸣腔和可变的共鸣腔。胸腔、鼻腔和鼻窦(包括额窦、蝶窦、鼻窦和蜂窝骨等)的部位,各有固定的空隙,这些是不变的共鸣腔。口腔可大可小,舌头能长能短,可以在口腔内自如地活动,咽腔的肌肉可以收缩,可以伸展,喉器能上能下,这些器官的特征说明口腔、咽腔、喉腔是可变的共鸣腔。

人体的这些共鸣腔体是歌唱中科学共鸣的物质基础,也正是因为人体的这些可变和不可变的共鸣腔体,才会使人的歌声具有多变性和丰富的音响效果。下面我们将分别概述共鸣器官的主要特征。

(一)口腔

人体的第一个共鸣腔是口腔,是头腔与胸腔共鸣的基础,也是歌唱的重要部分。口腔不仅是共鸣器官,而且是歌唱的语言器官,在这里我们主要侧重从共鸣的角度讲解口腔。

口腔属于可变共鸣腔,当人处于自然安静的状态之中时,口腔是不会作为共鸣腔体存在的。只有在人进行说话、唱歌等时,口腔才会成为一个共鸣腔体。人的口腔空间是可以张大和缩小的,其空间大小具有可调节性,且会受到舌头、软腭和颌关节等多个器官的共同影响。

在上、下颌部位肌肉的作用下,口腔顺利完成开关动作。口腔顶部呈弧形腭弓状,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中前面为硬腭,不能活动;后面为软腭,由肌肉组织组成,可以进行上、下活动,进而对共鸣腔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嘴唇和牙齿是口腔的门户,舌位于口腔的底部,舌肌的移动对语音和不同母音的共鸣和泛音组合的频率具有调节作用,进而使共鸣音色随之改变。

正确的面部特征有助于声音的顺利产生以及声带的保护。发声时,空腔打开,笑肌上提,下颚自然放下并后拉,使上颚有上提感。这样一来,声波就能够流畅的向前推送,并在口腔的前上方形成共振,这样的共鸣明亮且容易与头腔相联系,进而使咽喉的负担降低,能够对声带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鼻腔

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

(1)外鼻由骨、软骨及软组织构成,形似三棱形锥体,有鼻尖、鼻梁、鼻根、鼻翼和前鼻孔。

(2)鼻腔(图2-3-3)分为左右两部分,具有对称性,每侧鼻腔有四壁:内壁即鼻中隔,上壁是筛骨筛板,下壁是鼻底部硬腭,外侧壁甚为复杂,有三个并列的骨性突出,即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每个鼻甲与侧壁的间隙叫鼻道,可具体分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二鼻腔前方由两个前鼻孔与外界相通,后方由两个鼻后孔通向咽腔。鼻腔内覆盖着黏膜,并有丰富的血管构成鼻甲海绵体丛。

图2-3-3 鼻腔、口腔与咽腔(矢状切面)

(3)鼻窦(图2-3-4)由四个内部含有气体的骨腔共同构成,分别为额窦、筛窦、上颌窦和蝶窦,腔体内部附以黏膜,且均有小孔与鼻腔相通。鼻腔、鼻窦是不变的共鸣腔体,因为他们是固定不变的空间。

图2-3-4 鼻窦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示意图

(三)咽腔(www.xing528.com)

咽也被称为咽管,呈漏斗状,与食道相连,上下起止位置分别为颅底和第六颈椎。前壁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后壁以椎前筋膜与颈深肌及脊柱相附。

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鼻咽的前壁与鼻腔相通,顶部与后壁平行,两侧壁上有咽鼓管开口,下方通向咽部,以软腭为界。

(2)口咽上侧与鼻咽相通,前侧与口腔相通,以咽峡为界,下侧到舌骨与喉咽相通。咽峡也就是咽门,上方以软腭、悬雍垂为界,下侧以舌根为底,两侧前部为舌腭弓,后部为咽腭弓,腭扁桃体位于舌腭弓与咽腭弓之间。

(3)喉咽上侧与口咽相通,下侧与食管相连,前壁上部为舌根和会厌,下部以喉口通喉前庭部。

(四)喉腔

喉的位置处于颈椎的第三至第五节之间,上端与咽部连接,下端与气管连接,喉部的组织结构就是喉腔。喉腔借室带与声带之分隔可分三部分:喉前庭、喉间腔和喉下腔(图2-3-5)。

(1)喉前庭是指喉咙口至室带的那一段,它的前部为会厌软骨的下半部分,两侧是杓会厌劈,后壁则为杓状软骨。

(2)喉间腔或称声门部,相当于室带至声带的一段,其前3/5是声门的膜间部(或称发声部),后2/5是软骨部(或称呼吸部)。室带又名室襞或假声带,而声带又名声襞或真声带。在室带与声带之间向喉两侧,各有一长凹形盲囊,即喉室。

(3)喉下腔或称声门下部,上起声门下至环状软骨下缘。

图2-3-5 喉腔结构图

(五)胸腔

胸骨、锁骨、肩胛骨、肋骨等共同组成胸腔(图2-3-6),位于声带以下胸部肋骨内。

胸骨位于胸腔的中上部,呈扁平状,肋骨位于胸腔两侧,共十二对,其起点均为胸骨,呈弧形,并与脊柱骨相连。十二对肋骨分为硬肋与软肋两种,其中上部的七对为硬肋,下部的五对为软肋。胸廓便是由肋骨、肩胛骨、锁骨和横膈膜共同构成的腔体,呈笼状。心、肺位于腔体内,附着在胸廓的肋间肌分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两种。

锁骨位于胸骨上端,两侧肩胛骨位于肩峰下面,与上部的七对硬肋相连接,左右具有对称性。歌唱时,声带产生的振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气管和支气管部形成共鸣,另一部分在喉室、咽腔、口腔、鼻腔等形成共鸣。

图2-3-6 胸腔结构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