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带电荷的粒子:万物规则解析

带电荷的粒子:万物规则解析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以太假说下,质子由四个环形转动的光子形成,它是最基础的物质粒子。光子的前行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光子的运动方向上,必须要有可以激发出能量的以太海。这个过程可以等效为粒子的速度与粒子内能量的关系,描述的是粒子在空间中运动的本质:带电荷的粒子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是粒子内正负以太元素、粒子的单种以太元素球壳和粒子外的以太海,这三者所形成的以太均衡状态。

带电荷的粒子:万物规则解析

现代物理学认为,质子是复合粒子,它由夸克组成。

但在以太假说下,质子由四个环形转动的光子形成,它是最基础的物质粒子。

在第三章中,我们对质子的质量与半径展开计算与比对,论证了粒子—光子模型在数值上是合理的。

在第五章中,我们发现光波、物质波玻尔轨道量子化、质子内的光子环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同样的物理机制来解释。

由此,高速物理、宏观物理、微观物理的壁垒得以打通。现在,距离完整地论证粒子—光子模型只剩下最后两个疑问:

1.怎么证明以太是存在的?

2.为什么质子内的光子会被质子球壳反射?

第一个问题几百年以来一直无法得到解决,这有赖对以太认知的更迭,我们稍后再谈。

第二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那环形转动的光子简直不可想象。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在“物质以太”假说下,我们知道光子可被视作由正负以太元素结合所形成的以太结构,而质子的球壳则是单独的正以太元素。因此,这个问题就变成了:

为什么光子会被代表电荷的正以太元素(或负以太元素)所反射?

其实在上一部分,我们已经描述了为什么光子会在空间中不停地运动,其本质是光子与以太海这两种以太结构之间的以太作用。

光子的前行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光子的运动方向上,必须要有可以激发出能量的以太海。

如果不考虑黑洞或者宇宙边缘这类还无法直接探求的极端区域,以太海似乎无处不在。因为宇宙中不存在光无法穿行的真空(即使存在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无论光子传播到哪里,总能从以太海中激发出一份能量,也就是一份正负以太元素,两者结合以后完成一个周期的波动与空间位置上的改变。

然而,如果光子运动的前方不是同时包含了正负以太元素的以太海,而是一份孤单的正以太元素(跟质子内的光子撞到质子球壳时的情况类似),光子会怎样?光子还会从以太海中激发出一份同时包含正负以太元素的能量么?

显然不会。在这个方向上,只有正以太元素,没有激发出负以太元素的可能性,所以光子无法通行。它必须寻找另一个可能的移动方向,也就是被质子的正以太球壳所反射。

这里我们还可以做更细致的思考,这个细节与粒子在空间中的运动行为相关。

当包含了正负以太元素的光子从内部撞击质子的正以太球壳时,质子的正以太球壳会与光子携带的负以太元素结合,而光子携带的正以太元素会顶替质子正以太球壳上的一部分正以太元素,这个过程会使质子的正以太球壳发生空间位置的微小变化。

同样,如果是质子外部的光子撞击到质子的正以太球壳,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如果这个质子原本的空间状态是静止,被光子撞击之后,质子便获得了位置的改变,或者说,在这个瞬间,这个静止的质子获得了速度。

所以,当质子内光子与质子的正以太球壳发生撞击时,光子会被反射,而质子正以太球壳的空间位置会被改变。(www.xing528.com)

这里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节:质子内部的能量(以太)数量会影响质子在空间中的速度。

还记得第二章我们用光子钟做过的思想实验吗?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当光子钟的速度变为0.8c时,其内光子的往返间隔会增加到原来的5/3。也就是说,当光子钟运动起来以后,其内两块反光板所承受的光子撞击量减少了。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把视线集中到光子钟内的反光板,并在光子钟内放置更多的振动光子,比如说100个。假设这两块反光板能够承受的光子撞击频率是确定的,甚至,这两块反光板必须承受固定数量的光子撞击频率才能维持稳定,那么,当光子钟的速度增加时,光子钟内两块反光板所承受的光子撞击频率会降低,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向光子钟内注入更多的光子,才能维持这两块反光板的稳定。

反过来,如果光子钟的速度由0.8c恢复到静止,那就无法再承受其内那么多光子的撞击,因此其内部一部分的光子会被释放出来,也就是一部分能量会被释放出来。

这个过程可以等效为粒子的速度与粒子内能量的关系,描述的是粒子在空间中运动的本质:

带电荷的粒子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是粒子内正负以太元素(与能量对应)、粒子的单种以太元素球壳(与电荷对应)和粒子外的以太海,这三者所形成的以太均衡状态。

因此,如果一个静止的质子获得了额外的能量(即动能,也是正负以太元素),质子必然无法再保持静止,而会在与以太海的相互作用下开始移动。

以上分析的是质子内部的光子与质子球壳的相互作用。换个角度,如果撞击的光子来自质子外部,会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做一些细节上的串联。

还是与光子钟类似的原理,当外来光子的撞击让原本静止的质子产生速度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由正以太元素构成的质子球壳所承受的光子能量减少。质子需要获得更多能量才能维持自身以太结构的稳定,它需要摄取更多的能量或者说正负以太元素,于是这个撞击过来的光子内的正负以太元素就会成为最佳选择。

所以光子从外部撞击质子的结果便是:质子的空间位置会发生变化,产生瞬时速度;与此同时,质子会从外界吸取正负以太元素,由此光子中的能量会被充入质子中。

需要注意,光子的能量(正负以太元素)不会被质子完全吸收。

一方面,光子的撞击虽然会改变其撞击点处质子球壳的空间位置,但质子的速度并不是由这一个点的位置改变而产生的,而是质子内的光子获得了更多能量以后,在一次一次的环形转动中与质子的正以太元素球壳不断发生作用,迫使质子球壳产生速度。这是质子内以太元素平衡后的结果。

另一方面,质子吸收能量也需要一定时间,但这个时间远小于质子内光子驱动质子球壳改变自身位置的时间。也就是说,质子获得能量,与质子速度的改变,是两个不同的物理过程。

因此,光子只能对质子注入一定数量的能量,一些无法被质子瞬时吸收的能量会被释放,其表现方式还是光子,只不过这次撞击使光子的能量减少,而质子的能量增加,随后质子的速度发生改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与动量都是守恒的。在以太假说下,能量守恒的本质是以太这种物质的守恒。

那么,能量的增减与粒子速度的变化有怎样的关系?这背后其实也有对“惯性质量”这个概念的解释。而“力”又是什么?粒子这种以太结构吸收能量时是否有“效率”这个概念?

沿着这一思路,就能在以太假说下理解牛顿力学背后的物理机制,不过本书不做更多的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推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