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ABAQUS6.12: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实例

ABAQUS6.12: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实例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实例是对此类现象发生过程的模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对于事故预防分析有重要的意义。图12-71 “编辑材料”对话框图12-72 线弹性材料数据再选择“力学”下的“塑性”,输入屈服应力、塑性应变数据如图12-73所示。如图12-74所示,单击“确定”完成。接受默认设置,单击“确定”完成。图12-92 “编辑相互作用”对话框图12-93 “创建边界条

ABAQUS6.12: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实例

机械军工领域,冲击碰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如汽车碰撞试验、子弹穿甲及叶片脱落等。本节实例是对此类现象发生过程的模拟。非线性力学分析对于事故预防分析有重要的意义。

如图12-60所示为钢球和圆形钢板模型,钢球的半径为0.05m,钢板的半径为0.25m,厚度为0.05m,假设钢球以垂直于钢板500m/s的速度、平行于钢板1000m/s的速度冲击钢板,冲击时间为4E-5s,分析钢板对钢球冲击的响应。

(1)启动ABAQUS/CAE,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92.jpg按钮,弹出图12-61所示的“创建部件”对话框,“类型”选择“旋转”,单击“继续”按钮,在草图中绘制如图12-62所示的草图。

978-7-111-48652-7-Chapter12-93.jpg

图12-60 钢球和钢板模型(钢板只取一半)

978-7-111-48652-7-Chapter12-94.jpg

图12-61 “创建部件”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95.jpg

图12-62 草图

(2)完成草图后单击中键,弹出图12-63所示的“编辑旋转”对话框,设置旋转“角度”为“360”,单击“确定”按钮,生成如图12-64所示的模型。

978-7-111-48652-7-Chapter12-96.jpg

图12-63 “编辑旋转”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97.jpg

图12-64 旋转完成

(3)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98.jpg按钮,弹出图12-65所示的“创建部件”对话框,“类型”选择“拉伸”,单击“继续”,在草图中绘制如图12-66所示的草图。

978-7-111-48652-7-Chapter12-99.jpg

图12-65 “创建部件”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00.jpg

图12-66 草图

(4)完成草图后单击中键,弹出图12-67所示的“编辑基本拉伸”对话框,设置“深度”为“0.05”,单击“确定”,生成如图12-68所示的模型。

978-7-111-48652-7-Chapter12-101.jpg

图12-67 “编辑基本拉伸”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02.jpg

图12-68 拉伸完成

(5)进入“属性”模块,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03.jpg,弹出图12-69所示的“编辑材料”对话框,选择“通用”下的“密度”,定义“质量密度”为“7800”,再选择线弹性材料,按图12-70输入“杨氏模量”与“泊松比”,单击“确定”完成材料的创建。

也可在“关键字编辑器”中使用如下命令。

978-7-111-48652-7-Chapter12-104.jpg

978-7-111-48652-7-Chapter12-105.jpg

图12-69 “编辑材料”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06.jpg

图12-70 线弹性材料数据

(6)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07.jpg,弹出图12-71所示的“编辑材料”对话框,选择“通用”下的“密度”,定义“质量密度”为“7800”,再选择线弹性材料,按图12-72输入“杨氏模量”与“泊松比”,单击“确定”完成材料的创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08.jpg

图12-71 “编辑材料”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09.jpg

图12-72 线弹性材料数据

再选择“力学”下的“塑性”,输入屈服应力、塑性应变数据如图12-73所示。

再选择主菜单中的“模型→编辑关键字”命令,弹出“关键字编辑器”,在Material块后再添加一个块,输入如下文字。

978-7-111-48652-7-Chapter12-110.jpg

如图12-74所示,单击“确定”完成。

978-7-111-48652-7-Chapter12-111.jpg

图12-73 塑性材料参数

978-7-111-48652-7-Chapter12-112.jpg

图12-74 编辑关键字

也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978-7-111-48652-7-Chapter12-113.jpg

(7)参考前面的章节,完成两个材料对应截面的创建,均为均质实体截面,并将Steel_Ball对应的截面指派给部件Ball,将Steel_Plate对应的截面指派给部件Plate。

或者在“部件”模块中使用如下命令。

978-7-111-48652-7-Chapter12-114.jpg

978-7-111-48652-7-Chapter12-115.jpg

(8)进入“装配”模块,单击“创建实例”按钮,弹出图12-75所示的“创建实例”对话框,完成两个部件的实例化如图12-76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16.jpg

图12-75 “创建实例”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17.jpg

图12-76 实例化

(9)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18.jpg按钮,拾取球体,单击中键,接受默认的起点坐标,单击中键,输入平移矢量的终点坐标为“0,0,0.1”,单击中键完成平移如图12-77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19.jpg

图12-77 将球平移

(10)进入“分析步”模块,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20.jpg按钮,弹出图12-78所示的“创建分析步”对话框,输入分析步名称,选择“通用”分析步中的“动力,显式”。

单击“继续”,弹出图12-79所示的“编辑分析步”对话框,输入“时间长度”为“4E-5”,单击“确定”完成分析步的创建。

或者采用如下方式也可以。

978-7-111-48652-7-Chapter12-121.jpg

978-7-111-48652-7-Chapter12-122.jpg

978-7-111-48652-7-Chapter12-123.jpg

图12-78 “创建分析步”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24.jpg

图12-79 “编辑分析步”对话框

(11)进入“相互作用”模块,在此模块中定义接触。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25.jpg按钮,弹出图12-80所示的“创建相互作用属性”对话框,输入相互作用的名称,“类型”选择“接触”。

978-7-111-48652-7-Chapter12-126.jpg

图12-80 “创建相互作用属性”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27.jpg

图12-81 “编辑接触属性”对话框

单击“继续”,弹出图12-81所示的“编辑接触属性”对话框,直接单击“确定”,完成一个无摩擦的接触属性的定义。

978-7-111-48652-7-Chapter12-128.jpg

由于本例使用默认选项,因此命令比较简单。

(12)选择菜单栏中的“工具→参考点”命令,或者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29.jpg拾取球心点,单击中键,创建一个位于球心的参考点。

(13)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30.jpg按钮,弹出图12-82所示的“创建约束”对话框,选择“刚体”,单击“继续”。

弹出图12-83所示的“编辑约束”对话框,区域类型中选择“体(单元)”,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31.jpg按钮,拾取球体单击中键,使用上一次创建的点作为参考点,再单击“确定”,将球体定义为刚体。

978-7-111-48652-7-Chapter12-132.jpg

图12-82 “创建约束”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33.jpg

图12-83 “编辑约束”对话框

或者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978-7-111-48652-7-Chapter12-134.jpg

(14)返回“部件”模块,进入Plate部件的定义。使用菜单栏中的“工具→分区”命令,弹出图12-84所示的“创建分区”对话框。

选择“几何元素→草图平面分区”,在视图区中拾取一个半圆,再拾取它的直径,进入草图,绘制如图12-85所示的半圆。

单击中键,模型如图12-86所示,在图12-84所示的“创建分区”对话框选择“拉伸/扫掠边”,拾取图12-87所示的封闭曲线。

单击中键,选择“沿某条边扫掠”,拾取图12-88所示的边,单击中键,完成分区如 图12-89所示。

(15)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35.jpg按钮,弹出图12-90所示的“创建相互作用”对话框,选择“表面与表面接触(Explicit)”,单击“继续”。

978-7-111-48652-7-Chapter12-136.jpg

图12-84 “创建分区”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37.jpg

图12-85 绘制半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38.jpg

图12-86 平面分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39.jpg

图12-87 用于扫掠的边

978-7-111-48652-7-Chapter12-140.jpg

图12-88 扫掠方向

978-7-111-48652-7-Chapter12-141.jpg

图12-89 完成分区

选择球面为主表面,第二表面为钢板上的分区部分,单击中键,弹出图12-92所示“编辑相互作用”对话框。接受默认设置,单击“确定”完成。

也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978-7-111-48652-7-Chapter12-142.jpg

978-7-111-48652-7-Chapter12-143.jpg

图12-90 “创建相互作用”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44.jpg

图12-91 接触面

(16)进入“载荷”模块,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45.jpg按钮,弹出图12-93所示的“创建边界条件”对话框,选择“对称/反对称/完全固定”,单击“继续”,拾取图12-94所示的面。

978-7-111-48652-7-Chapter12-146.jpg

图12-92 “编辑相互作用”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47.jpg

图12-93 “创建边界条件”对话框

单击中键,弹出图12-95所示的“编辑边界条件”对话框,选择“完全固定(U1=U2=U3=UR1=UR2=UR3=0)”,单击“确定”,固定的模型如图12-96所示。

(17)重复上述操作,为钢板的对称面添加X方向的对称约束。在命令中,这种操作更为简单。

978-7-111-48652-7-Chapter12-148.jpg

978-7-111-48652-7-Chapter12-149.jpg

978-7-111-48652-7-Chapter12-150.jpg

图12-94 拾取的面

978-7-111-48652-7-Chapter12-151.jpg(www.xing528.com)

图12-95 “编辑边界条件”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52.jpg

图12-96 固定约束

(18)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53.jpg按钮,弹出图12-97所示的“创建预定义场”对话框,选择“分析步”为“Initial”,“类别”为“力学”,“可用于所选分析步的类型”为“速度”,单击“继续”,拾取球,单击中键,弹出图12-98所示的“编辑预定义场”对话框。

按图12-98输入各方向的速度,单击“确定”。

在命令中,实现这个操作较为简单,只要将以下命令放在STEP之前就可以。

978-7-111-48652-7-Chapter12-154.jpg

(19)进入“网格”模块,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55.jpg,按图12-99所示的边的单元数为各边布种。完成边的布种的模型如图12-100所示。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56.jpg按钮,为平板指派C3D8R单元。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57.jpg按钮,完成钢板的划分如图12-101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58.jpg

图12-97 “创建预定义场”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59.jpg

图12-98 “编辑预定义场”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60.jpg

图12-99 各边单元数

978-7-111-48652-7-Chapter12-161.jpg

图12-100 完成边的布种

(20)切换到Ball部件,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62.jpg按钮,弹出图12-102所示的“网格控制属性”对话框,将单元改为“以六面体为主”。再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63.jpg按钮将球划分,如图12-103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64.jpg

图12-101 Plate部件的单元

978-7-111-48652-7-Chapter12-165.jpg

图12-102 “网格控制属性”对话框

(21)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66.jpg按钮,拾取整个模型的网格,弹出图12-104所示的“检查网格”,单击“高亮”。

978-7-111-48652-7-Chapter12-167.jpg

图12-103 Ball部件的单元

978-7-111-48652-7-Chapter12-168.jpg

图12-104 “检查网格”对话框

在信息区显示如下信息:

978-7-111-48652-7-Chapter12-169.jpg

即网格无错误,可以进入分析。

(22)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70.jpg按钮,弹出图12-105所示的“创建作业”对话框,输入作业名称,单击“继续”,弹出图12-106所示的“编辑作业”对话框,接受默认设置,单击“确定”完成作业的创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71.jpg

图12-105 “创建作业”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172.jpg

图12-106 “编辑作业”对话框

提交检查之前,先在“关键字编辑器”中输入如下命令。

978-7-111-48652-7-Chapter12-173.jpg

978-7-111-48652-7-Chapter12-174.jpg

完成对输出请求的修改。

(23)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75.jpg按钮,弹出“作业管理器”对话框,单击“写入输入文件”,再单击“数据检查”。信息区中显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76.jpg

说明检查通过,可以提交分析,单击“提交”即可。

本例提供完整的INP文件,详见光盘文件。

(24)完成分析后,进入“可视化”模块进行后处理。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77.jpg,选择“主变量”下的位移,如图12-107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显示位移云图如图12-108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78.jpg

图12-107 选择主变量下的平移

978-7-111-48652-7-Chapter12-179.jpg

图12-108 空间位移云图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80.jpg,选择“主变量”下的应力,如图12-109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显示应力云图如图12-110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81.jpg

图12-109 选择主变量下的应力

978-7-111-48652-7-Chapter12-182.jpg

图12-110 应力云图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83.jpg,选择“主变量”下的加速度,如图12-111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显示加速度云图如图12-112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84.jpg

图12-111 选择主变量下的加速度

978-7-111-48652-7-Chapter12-185.jpg

图12-112 加速度云图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86.jpg,选择“主变量”下的速度,如图12-113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显示速度云图如图12-114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87.jpg

图12-113 选择主变量下的速度

978-7-111-48652-7-Chapter12-188.jpg

图12-114 速度云图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89.jpg,选择“主变量”下的塑性应变,如图12-115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显示塑性应变云图如图12-116。

978-7-111-48652-7-Chapter12-190.jpg

图12-115 选择主变量下的塑性应变

978-7-111-48652-7-Chapter12-191.jpg

图12-116 塑性应变云图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92.jpg,选择“主变量”下的反作用力,如图12-117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显示反作用力云图如图12-118所示。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93.jpg,选择“符号变量”下的加速度,如图12-119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

显示加速度符号如图12-120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194.jpg

图12-117 选择主变量下的反作用力

978-7-111-48652-7-Chapter12-195.jpg

图12-118 反作用力云图

978-7-111-48652-7-Chapter12-196.jpg

图12-119 选择符号变量下的加速度

978-7-111-48652-7-Chapter12-197.jpg

图12-120 加速度符号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98.jpg,选择“符号变量”下的反作用力,如图12-121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显示反作用力符号图如图12-122所示。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199.jpg,选择“符号变量”下的应力,如图12-123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显示应力符号图如图12-124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200.jpg

图12-121 选择符号变量下的反作用力

978-7-111-48652-7-Chapter12-201.jpg

图12-122 反作用力符号

978-7-111-48652-7-Chapter12-202.jpg

图12-123 选择符号变量下的应力

978-7-111-48652-7-Chapter12-203.jpg

图12-124 应力符号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204.jpg,选择“符号变量”下的位移,如图12-125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显示位移符号图如图12-126所示。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205.jpg,选择“符号变量”下的速度,如图12-127所示,单击“确定”,在视图区中显示速度符号图见图12-128。

978-7-111-48652-7-Chapter12-206.jpg

图12-125 选择符号变量下的位移

978-7-111-48652-7-Chapter12-207.jpg

图12-126 位移符号

978-7-111-48652-7-Chapter12-208.jpg

图12-127 选择符号变量下的速度

978-7-111-48652-7-Chapter12-209.jpg

图12-128 速度符号

单击978-7-111-48652-7-Chapter12-210.jpg按钮,弹出图12-129所示的“创建XY数据”对话框,选择“ODB历程变量输出”,单击“继续”,弹出图12-130所示的“历程输出”对话框。

选择“Artificial Strain energy:ALLAE for Whole Model”,即全模型的名义应变能,单击“绘制”,得到应变能曲线如图12-131所示,选择“Internal energy:ALLIE for Whole Model”,绘制出内能曲线如图12-132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211.jpg

图12-129 “创建XY数据”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212.jpg

图12-130 “历程输出”对话框

978-7-111-48652-7-Chapter12-213.jpg

图12-131 名义应变能曲线

978-7-111-48652-7-Chapter12-214.jpg

图12-132 内能曲线

选择“Kinetic energy:ALLKE for Whole Model”,即全模型的动能,单击“绘制”,得到动能曲线如图12-133所示,选择“Plastic dissipation:ALLPD for Whole Model”,绘制出塑性耗散能曲线如图12-134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215.jpg

图12-133 动能曲线

978-7-111-48652-7-Chapter12-216.jpg

图12-134 塑性耗散能曲线

选择“Strain energy:ALLSE for Whole Model”,即全模型的应变能,单击“绘制”,得到应变能曲线如图12-135所示,选择“Viscous dissipation:ALLVD for Whole Model”,绘制出粘性耗散能曲线如图12-136所示。

978-7-111-48652-7-Chapter12-217.jpg

图12-135 应变能曲线

978-7-111-48652-7-Chapter12-218.jpg

图12-136 粘性耗散能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