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咸丰进士周士俊:果断执法、保护灾民

咸丰进士周士俊:果断执法、保护灾民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老师在课后,检查周士俊背书,周士俊因遗漏了其中的几句话,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周士俊恭敬地点头称是。周士俊到任后,经明查暗访,采取果断措施,将带头闹事的人全部逮捕法办,惩治了祸首,这才平息了事态。周士俊闻讯后,专门成立了巡逻船队,一遇水灾便出动为灾民保驾护航。恰巧,这天碰上了一宗争田诉讼案,周士俊派人查清真相后,将理屈的一方立刻抓了起来。周士俊按当时的法律对理屈者处以杖刑。

咸丰进士周士俊:果断执法、保护灾民

文杰

清咸丰三年(1853年)榆中县金崖邴家湾出了一位有名的进士。他不仅谋略有方,而且胆识过人,尤为可贵的是当清朝政府在洋人面前奴颜媚骨、对民事黑白不分的时候,他竟能以浩然正气秉公办事,至今为人称道。

周士俊少年时家境贫寒,连私塾都上不起,叔父见他好学,便省吃俭用,将看“水磨”的钱挤出一点来供他念书。周士俊的老师饱读诗书,要求甚严。一次,老师在课后,检查周士俊背书,周士俊因遗漏了其中的几句话,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这次教训后,周士俊学习大有长进,并于1853年高中进士,授为广东长乐知县。

周士俊赴任前,专门去向老师辞行。老师一见周士俊,要行跪礼,周士俊一把扶住,将老师扶坐到椅子上,自己则仍像学生时那样垂手端立,恳请老师指点。老师说:“你现在做大官了,但要牢记两句话,这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周士俊恭敬地点头称是。

广东长乐县分上中下三坊。以前上、中坊的土著居民和外来客商长期闹纠纷,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械斗,不但死伤了好多人,而且一些村户的房子也被焚烧一光。周士俊到任后,经明查暗访,采取果断措施,将带头闹事的人全部逮捕法办,惩治了祸首,这才平息了事态。下坊虽没有打架斗殴的,可因地势低洼,每年几乎都要闹水灾,当灾民携物乘船迁避时,当地的一帮恶少便集结在一块,乘机打劫抢掠,好多灾民为此丢了财物不说,有的甚至被打伤、打死。周士俊闻讯后,专门成立了巡逻船队,一遇水灾便出动为灾民保驾护航。周士俊爱民的美德便由此在长乐县城传开了。

不久,周士俊又调到番禺县。番禺县是当时广东省省会,街市相对繁盛。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侨居此地的外国人常常为所欲为,许多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当地中国人之间诉讼打官司时,理屈的一方只要向“洋吏”行贿,托他们走中国官员的“后门”,官司就能赢。正是这个原因,在办案中时常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造成许多冤假错案。

周士俊到任后,听到这些情况,很是生气。出自一个中国人的良知,决心好好惩治一番。恰巧,这天碰上了一宗争田诉讼案,周士俊派人查清真相后,将理屈的一方立刻抓了起来。还未等他出庭审判,他的顶头上司——总督出面,要他赶紧把人放了。周士俊不解地问:“此人犯法,证据确凿,未及审判,何能释放?”总督不悦地说:“你知道些啥?此人是洋人打了招呼的,你得罪得起吗?”周士俊抗争道:“县令不是洋官,大清朝也不是外国,在大清的领地,我拿的是大清的俸禄,怎么能听洋人的指挥?”总督被周士俊一席话顶得脸色铁青,重重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周士俊按当时的法律对理屈者处以杖刑。一时间,周士俊不惧洋人的轶事传遍了大街小巷。但是,这件事也惹怒了总督,不久,总督因“怒其强项,撤任闲住”,罢免了周士俊。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让他代理罗定知州。

罗定州同广西交界,山势险峻,林密竹深,加之道路纵横,自古以来就是盗贼和土匪出没的窝子。佳益圩有个绰号叫王狂七的人,集结匪徒,在这里设卡抽税,凡路过此地者均要按他的要求留下买路的银两,稍有反抗或不从,轻则抢掠财物,遭受皮肉之苦,重则丧命。同时,当地还有一个叫戴永英的人,设立了“雷公会”,纠合党徒,四出绑票勒赎,弄得人心惶惶,个个自危。(www.xing528.com)

周士俊到任后,按照“擒贼擒王,各个击破”的方针,先逮捕惩办了匪徒数人,又联合官军一起攻打“雷公会”的老巢,活捉了匪首戴永英。王狂七闻讯后吃惊不小,慌忙派手下爪牙纠集岭溪匪徒万余人,在两省交界处筑起堡垒,继续“张旗焚掠”。

曾与周士俊共同剿匪的清末名将冯子材

广西巡抚郭嵩焘见匪徒日益猖狂,便命令周士俊同提督冯子材前往围剿,活捉了名陈姓匪徒,然后乘胜追击,直捣王狂七的老窝佳益圩。但是,由于佳益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王狂七手下尽为亡命之徒,拼死顽抗,连攻数日也未攻下。就在这时,冯子材接到命令,朝廷派他到广西赴任,此时,军粮又短缺,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逆船又遭顶头风。周士俊知道,此次王狂七虽未攻破,但元气大伤,若就此罢手,待王狂七羽翼丰满,势必变本加厉,祸患无穷,因此,为了一方百姓,周士俊自筹了10天的军粮,恳请冯子材多留几天,以期将盗匪彻底消灭。冯子材为周士俊的义举所感动,欣然应允,力战了5天,终于攻破贼巢,杀死了匪首王狂七,笼罩在罗定川、岭溪人民头上的阴云终于烟消云散,当地居民无不拍手称快。

战事过后,周士俊奉命拿五千金救济难民,他亲自深入乡村,给遭受匪患、战乱的难民“注册给票、帑,无枉费而实惠”。

其后,周士俊先后调到香山揭阳做知县。揭阳农户缴纳公粮很混乱,狡猾的田地多而纳粮少,懦弱老实的地少却纳粮多。周士俊便设“清田所”于四乡,选公正的地方绅士和官方会同丈量,使之按田征粮,多年积弊一扫而光。

同治十三年(1874年),周士俊调任嘉应州知州,他厘定培风、东山两书院章程,大兴文教,政绩突出。升任潮州(今广东潮安县)知府,但未到任就病逝了。后归葬家乡苑川河窦家沟。

周士俊有两个儿子,长子毓桂,国子监生。次子毓棠,光绪戊子(1888年)中举人,次年京度试,中进士。先后任陕西试院考官、陕南县知县、直隶州知州等职,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因得罪上司,1899贬为凤县知县,次年病逝。与其父共享清名,在金城人称“父子进士”“父子知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