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举:开创武人进士道路,提升武周军队力量

武举:开创武人进士道路,提升武周军队力量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设武举,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选拔,体现了武则天深远的战略眼光。为打破科举制中只有文人取士的限制与魏晋南北朝以来崇尚门第,“将门必武家弟子”的“内举”制度,以期唤起人们的尚武精神,为武人进士开辟道路,武则天开设“武举”,网罗将帅人选。据统计,在高宗和武则天执政期间,先后中举者有1000余人,平均每年比贞观年间增加了一倍多。武举对于军队素质的提升,战斗力的增强及武周政权的巩固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武举:开创武人进士道路,提升武周军队力量

开设武举,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选拔,体现了武则天深远的战略眼光。“安史之乱”中李唐未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武则天时期奠定的有着定海神针作用的雄厚军事人才基础。在武氏政权以前,只有文人学士才能参加科举考试,武人则无进士门路。为打破科举制中只有文人取士的限制与魏晋南北朝以来崇尚门第,“将门必武家弟子”的“内举”制度,以期唤起人们的尚武精神,为武人进士开辟道路,武则天开设“武举”,网罗将帅人选。武举是长安二年(702)开始举办的,着眼于为朝廷选拔大批勇猛杀敌、善谋治军打仗的优秀军事人才。武则天首次把武科放在与进士、明经两科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之成为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广收俊杰瑰伟英异之士”的新局面。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人事制度。武举作为科举制的常科科目之一,其报名、选拔、举送、报到等程序与常科的乡贡大体一致,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的内容侧重于武艺,考试科目有骑射、马战、步射、举重等,兼及身材、言语,及第标准较为严格。考试合格者,才能进一步参加由武则天亲自策问的口试,然后决定是否被录用。武举及第者,即取得做武官的资格,以后就可以在兵部参选授官。运用这种武举之法,武则天破格提拔了大批文武兼备、智勇俱全的军事将才,如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武举出身的郭元振、王孝杰、薛仁贵等都陆续成长为一代名将。通过武举入仕的郭子仪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号功臣与唐朝的再造之臣。据统计,在高宗和武则天执政期间,先后中举者有1000余人,平均每年比贞观年间增加了一倍多。武举对于军队素质的提升,战斗力的增强及武周政权的巩固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武则天在推进科举制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职官选举的竞争机制,不计资历、出身,用人唯贤,依能授官,较大程度上激发了时人的自信、热情和创造力,成为盛唐气象来源的重要一维。难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高度评价武则天:“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11]她在位期间人才之盛,上超贞观,下扩开元。武氏政权之前的封建时代,没有哪个朝代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能与这一时期相比。自弘道元年(683)临朝称制至神龙元年(705)退位的22年中,共任用宰相78位,例如,众人皆知的魏元忠、狄仁傑、姚崇、宋璟;边将娄师德、郭元振等,众多宰相中有的来自名门望族,有的来自庶族地主,有的甚至是既非著姓又无官位或官职的“衰微破落”和“役同厮养”的下等户。这些社会精英促成了武周时期的繁荣,同时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好了人才储备。

武则天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人,在很多方面都“创下了历史记录”,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场群雄逐鹿的运动会,武则天不仅囊括了女子项目的绝大多数金牌,连男子某些项目的金牌也被她当仁不让地摘走了。为什么她能把中国历史的方向盘牢牢抓住在自己手里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她的奋斗、她的进取、她走的每一步都在改写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为什么她能以女人之躯将中国的历史改变到如此的程度而创造了中国的奇迹,历史的奇迹?一切的一切都与她超常的驭人之略相系,与她对人才制度机制的建立健全尤其是对科举制的不断完善相系。她在发现、培养、选拔、使用、考核人才等方面的相关言论和实践所体现的用人方略在不同层面蕴含着当今的人才学、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原理,并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注释

[1]郭金荣:《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第83页。

[2]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47页。

[3]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38页。

[4]金智学主编:《中华帝王百传·千古一帝·千古之谜武则天》,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年,第225页。

[5]蔡践:《百家用人之道》,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130页。(www.xing528.com)

[6]赵文润:《话说女皇武则天》,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0—101页。

[7](清)董诰《全唐文》卷一八〇,中华书局,1983年。

[8](宋)李昉等纂:《文苑英华》卷六八九,中华书局,1966年。

[9]柴剑红:《骆宾王简论》,《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10]柴剑红:《骆宾王简论》,《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11]《资治通鉴》卷二〇五,则天后长寿元年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478页。

(何元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