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皇太极陵卷:昭陵的风水谜团

皇太极陵卷:昭陵的风水谜团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宁省沈阳市北部的皇姑区泰山路12号是一处规模宏伟的古代陵寝建筑,它就是清朝皇帝皇太极的昭陵,当地人称为“北陵”,是清朝在关外三座帝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王陵。昭陵风水既然如此完美、和谐,但据记载,皇太极生前并没有营建自己的陵寝,也没有发现有他选择陵址的记载,然而民间对于这些似乎并不在意。目前,这三个疑问还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又通过对昭陵历史的研究发现,当初昭陵的风水并不是完美的。

皇太极陵卷:昭陵的风水谜团

辽宁省沈阳市北部的皇姑区泰山路12号是一处规模宏伟的古代陵寝建筑,它就是清朝皇帝皇太极的昭陵,当地人称为“北陵”,是清朝在关外三座帝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王陵。昭陵的陵名是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十一日命名的,寓意将皇太极的文德武功彰显于世,并使之显扬于后。昭陵的满文写法转写成拉丁文为“eldengge munggan”,译音为“额勒登额蒙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有好的风水,再加上有“名人”的相伴,这才是真正“根正苗红”的风水佳地。

昭陵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雅,山清水秀,林高草茂,鸟语花香,处处显示出这是一处佳气葱郁、万年帝业的风水宝地。因此,在清朝官方的《盛京通志》一书上就有关于昭陵风水的精彩描述:

源出长白山西麓,由长白而至永陵启运山。由启运山而至福陵天柱山,而至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隆业山自城东北层峦至此而宽平宏敞,有包罗万象、统御八荒之势。辽水右迴,浑河左绕,轮囷葱郁,洵永固之丕基也。

昭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

昭陵和昭西陵的满文书写

昭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牌

对此,雍正帝写诗《谒昭陵恭颂》赞美道:

钟灵毓秀气佳哉,宇宙从兹景运开。

帝统兼因文治广,圣基岂独武功恢。

辽韩海水涵深泽,松杏山高接上台。

虔肃奉觞恭拜毕,五云飞处久徘徊。

昭陵风水既然如此完美、和谐,但据记载,皇太极生前并没有营建自己的陵寝,也没有发现有他选择陵址的记载,然而民间对于这些似乎并不在意。于是,关于昭陵这块风水宝地的由来,当地就有了这样两个美丽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皇太极路过位于沈阳西南的仙女河这个地方,在河边发现了7个美丽的少女,少女告诉皇太极,她们是天上的七位仙女,只要皇太极用8年时间能在仙女河畔找出100眼泉水,她们就会嫁给皇太极为妃,但前提是不能少一眼泉水。皇太极令100个士兵分头找这些泉水的同时,还决定将自己的陵墓也营建在这里。然而8年时间过去了,却只找到了99眼泉水。原来,那最后一眼泉水是被皇太极的仇敌——一个叶赫部的老头藏了起来,并在泉水上面盖了房、搭了炉灶。由于皇太极未能实现对仙女的承诺,不但丧失了秀色可餐的艳妃,还失去了对这块宝地的兴趣,只能另寻其他的陵址。当听说在沈阳城北35里的地方也有一块百泉之地,皇太极依旧没有找足100眼泉水,只能再次放弃。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几番周折,皇太极在城北十里卧龙岗不但找到了百泉,还意外发现这里有百花、百果、百鸟、百兽。古人认为,“泉不及百者不能作为陵地”,于是昭陵最终在这里建了起来。

第二个传说,皇太极生前虽然多次派人寻找自己的风水宝地,但一直未能如愿。一次,他外出打猎,无意间追踪猎物来到这里,发现猎物不见了踪影。正在四处寻觅时,忽然听见一阵乌鸦的聒噪声,觉得很是奇怪,循声找去,发现在一个荒芜的土丘上落着一大群乌鸦。在满洲,因乌鸦有“救努尔哈赤”之恩,被视为“神雀”,备受尊崇。为了避免惊扰“神雀”,皇太极带人离开了这里。未想几年之后,皇太极突然死去,继位后的顺治帝经大臣提醒,认为这是神赐予的风水宝地,于是为皇太极建造了昭陵。

盛京八旗方位图(选自《沈阳昭陵史话》)

虽然以上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奇怪的是,每个传说都与皇太极本人有关系。众所周知,民间传说虽然不能作为史学研究的根据,但在实际研究中,却往往可以作为参考的线索。既然如此,那么昭陵为什么或多或少与皇太极之间存在一丝联系呢?(www.xing528.com)

据沈阳著名清史专家李凤民老师研究,昭陵之所以选址于此,是有以下两个历史原因的:

1.受“八旗方位”制度限制。

“八旗方位”制度源于满洲实行的是军、政、民为一体的组织框架结构——八旗。无论是军、民、奴隶,还是皇帝、亲王、官员等都有自己的旗籍,因此当时所有的固定财产和非固定财产也都按照八旗方式分配。每旗的土地方位是固定的,且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盖房、耕种、建坟,不许超界他旗土地,这就是“八旗方位”制度。

盛京八旗方位是以通向抚顺京都(沈阳)、辽阳、铁岭等四条主要干道为分界的。按照这种划分方式,皇太极所属的正黄旗旗地范围则是沈阳城北及西北方位。

2.“龙脉”与“皇寺”交会点为陵址。

“龙脉”,即天柱山在沈阳城北部形成一条冈脊。在由东向西凸出的几处山冈的上冈子、三台子山处,有一低矮的漫冈,当地人称此处为“龙脉”。“皇寺”又称实胜寺,位于沈阳外攘门外三里处,是皇太极征服察哈尔林丹汗后所建。昭陵的中心所处位置,正是“龙脉”与“皇寺”的南北交会点。

对于李凤民老师的说法,笔者在不否认的同时,存在三个疑问:

1.如果说昭陵位置方向是按照“八旗方位”制度确定的,那昭陵地界就应该属于正黄旗的旗地,但昭陵的那些陪葬墓的墓主人并不都是正黄旗旗人,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2.皇太极继位之初,国政是努尔哈赤确定的“八王共治”体系,但在继位后的天聪六年正月,皇太极已经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坐受”体制,而一人面南独坐,并于天聪十年四月开始了建新元称帝。自此,皇太极拥有了比汗权更广泛的皇权,当时他还领有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等上三旗的人口、财产和土地。就凭这些过硬的实力,为皇太极选择陵寝还会受到“八旗方位”制度的限制吗?

3.如果昭陵是按照“八旗方位”制度来确定其陵寝在沈阳北面,那么努尔哈赤当时作为正黄、镶黄二旗的主旗贝勒,为何他的福陵没有按照这个建陵原则建在沈阳北面或者沈阳西面,而是建在了沈阳的东面呢?

目前,这三个疑问还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又通过对昭陵历史的研究发现,当初昭陵的风水并不是完美的

按照风水理论要求,作为帝陵风水,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满足“前有罩,后有靠”的要求。其中的“靠”为常说的靠山,因此,靠山的有无和好坏是陵寝最关键的考虑因素。

昭陵的靠山为隆业山,它坐北朝南,为子午向,山体两端向南弯曲,形呈弯月,势如卧龙状,因此具有“龙蟠凤翥”之势。然而通过研究发现,昭陵的隆业山竟然是人工用土堆起来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昭陵所处的龙岗地区是一道东西向的漫冈,这道冈脊是天柱山余脉,山向走势由东向西,经东山咀子、毛君屯、昭陵至塔湾止。然而,虽然东山咀子、毛君屯、塔湾等地势较高,但到了昭陵地带却只是平原,其海拔仅有43.8米。为了弥补这里的“先天不足”,风水大师们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堆起了一座土山,令昭陵的“龙脉”在风水地势上不但能与永陵、福陵属于同干分支,且均发源于长白山。于是经过8年的人工堆积,高约20米、长约380米的靠山终于完工,山土全部采用来自昭陵之外的“客土”[1]堆积,并在山上栽满了松树。据说当初在山顶上还刻意结成9座山峰,中间山峰最高,左右两侧各4座逐次低下去,此创意颇为新颖独特。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二十一日,顺治帝尊封它为“隆业山”,寓意大清江山社稷兴隆发达。

虽然清陵中也有些陵寝的左右砂山是人工堆积的,但主要关乎陵寝风水的靠山是人工堆积的情况,却仅有昭陵一处。又因其风水无奇特之处,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昭陵选址在此的解释。

在风水上,昭陵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这并不影响它能成为一代帝王的陵墓,于是皇太极的昭陵照样建了起来,而且当时的营建速度还是很快的,因为对于逝去的人来说,入土为安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