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墓笔记.皇太极陵卷:揭开她的神秘身世!

守墓笔记.皇太极陵卷:揭开她的神秘身世!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奉孝庄文皇后之命,她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位满文老师。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嗣后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随即将此重任交付当时的庄妃负责。在公开场合她们是主仆关系,但在私下里情如姐妹,正因为如此,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很高,颇受尊敬。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心领神会,非常感激,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守墓笔记.皇太极陵卷:揭开她的神秘身世!

在历史上,苏麻喇姑虽然也颇有作为,但毕竟只是清皇室的一个奴婢,她的出名主要是因为近些年影视剧的渲染和宣传,她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下面,根据史料记载,简述一下苏麻喇姑生前死后的经历。

苏麻喇姑,又称苏妈里姑、苏妈拉妈妈,原名索玛勒,“姑”是死后敬称。她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

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被科尔沁贝勒府选入府内,当上了贝勒寨桑的二女儿本布泰的贴身侍女。天命十年(1625年),本布泰出嫁时,苏麻喇姑作为本布泰的贴身侍女,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于是苏麻喇姑的主人被封为庄妃。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苏麻喇姑随已被尊为皇太后的孝庄文皇后到达北京,住进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苏麻喇姑自从当了侍女,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得她的眼界不断扩大,文化修养也迅速提高,她不仅蒙古语讲得好,还很快掌握了满语、汉语,尤其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宫上下的称赞。于是奉孝庄文皇后之命,她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位满文老师。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清礼亲王昭梿的《啸亭续录·苏麻喇姑》对她有这样的记载:

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之侍女也,性巧黠,国初衣冠饰样皆其手制。仁皇帝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故宫中甚为高品。

原来,历代新王朝建立之初,最高统治者都会先制定新的衣冠服饰制度,以此标明新王朝统治秩序所必需的“辨等威,明贵贱”。因此,崇德二年(1637年)二月,皇太极谕诸王、贝勒:

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冠服,改服汉人衣冠。迨至世宗,始复旧制。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嗣后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并欲使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

随即将此重任交付当时的庄妃负责。又据《清史稿》记载:“清自崇德初元,已厘上下冠服诸制。”现在女子喜爱的旗袍就是从满族服装演变过来的。在此,有件事情令人迷惑,既然苏麻喇姑能参与设计清朝服饰,就足以说明皇太极已经认识到了这个蒙古侍女的聪明才智,却没有纳入后宫,在苏麻喇姑到盛京皇宫后,皇太极还曾亲自相亲并纳入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对此的解释只能是,因为苏麻喇姑的出身比较低,没有政治背景。

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后来的塞外经历,使苏麻喇姑练就了不凡的马上功夫。那时,骑马自然是最快捷的出行方式,因此每次为主人孝庄文皇后到宫外办事,她都是骑马而行。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一月,清宫流行天花顺治帝和诸皇子等凡没出过天花的人全部到紫禁城外避痘。年幼的玄烨感染了天花,虽贵为皇子,也不能留住皇宫,遂由乳母、太监陪同移到与皇宫一水之隔的北长街的福佑寺避痘。这期间,苏麻喇姑每天骑马往来于慈宁宫和福佑寺之间,按照孝庄文皇后的要求对玄烨施教,手把手地教玄烨书写满文。当时苏麻喇姑已经40多岁,在生活上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玄烨,在学业上对玄烨耐心教导、精心教诲,使幼年的玄烨懂得了很多人情事理,掌握了很多知识,尤其是写得一手好字,就是当时苏麻喇姑给打下的基础。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时间长达60余年,两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特别是在皇太极驾崩后,孝庄文皇后刚刚31岁,青春正盛便过上了孀居生活,此时十分需要有一位知音相伴,而与她年龄相仿、一直独身的侍女苏麻喇姑,自然成了最佳人选。在公开场合她们是主仆关系,但在私下里情如姐妹,正因为如此,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很高,颇受尊敬。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格格”本意为“姐姐”,是对女子的尊称,也可专用于称呼清朝皇室女儿。孝庄文皇后之所以称呼苏麻喇姑为“格格”,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两人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主仆关系;二是出于对苏麻喇姑的尊重,因为苏麻喇姑对她和清皇室多有帮助,以“格格”之称来表达对她的感谢。顺治帝与她论平辈;康熙帝则称她为“额涅”“额娘”,“额涅”即“母亲”;康熙帝的众皇子们,则尊称她为“妈妈”,“妈妈”在满语里为“奶奶”“祖母”的意思。而对此,苏麻喇姑却很有自知之明,始终谦恭谨慎。她在孝庄文皇后和康熙帝面前总是毕恭毕敬,小心侍奉,自称奴才,她把康熙帝奉若神明,做到了奴婢该做的事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给了苏麻喇姑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寂寞之中,这时的苏麻喇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她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帝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允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允祹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生的,当时只有3岁。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的内廷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心领神会,非常感激,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倾注到抚养允祹上。

允祹称呼苏麻喇姑为“阿扎姑”。“阿扎”为满语,相当于汉语中的“额娘”“母亲”的意思。“姑”与汉语“姑姑”意思相同,于是“阿扎姑”可译作“母姑”,或者“姑母”。之所以这样称呼苏麻喇姑,其原因似乎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是母子,苏麻喇姑是以母辈的关系抚养允祹。

在苏麻喇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下,允祹后来成为一位颇有政治头脑和才干的皇子。允祹曾多次奉旨办理各种政务。在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允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继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允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允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是最高寿的。允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允祹对苏麻喇姑的感情也明显比其他皇子深。允祹长大成人后,苏麻喇姑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身边也使用着宫女和太监,每日宫中为其提供稻米蔬菜猪肉等。其中猪肉为每日三斤,但猪肉的数量少于常在和公主的每日五斤,也少于康熙帝的保姆奉圣夫人朴氏和乳母瓜尔佳氏的每日四斤(原先是每日五斤,后康熙帝改为四斤)。蔬菜的供应量也均有定额,康熙四十年(1701年)三月二十四日、十月二十六日,马思喀等人关于节减宫内菜蔬用项的两次奏报中有这样的内容记载:

苏麻喇额涅妈妈自十月十六日至来年二月三十日过冬之各样鲜菜二百一十斤,萝卜十六斤,水萝卜八斤,胡萝卜八斤,王瓜四十只,茄子四十只,盐四斤;自三月初一至十月十五日,每日食用鲜菜三斤六两。此外,五月内每日用水萝卜六只;六月至八月,每日用王瓜六只,茄子六只;九月至十月十五日,每日用红萝卜三只,水萝卜六只,胡萝卜六只。欲将此内过冬鲜菜二百一十斤减去十斤,余二百斤;红萝卜十六斤内减去一斤,余十五斤;王瓜四十只内减去五只,余三十五只。其他各项菜蔬仍旧。

自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之后,宫中大多数人都称她为“额涅妈妈”,以此来表明对苏麻喇姑的尊敬。据《啸亭续录·苏麻喇姑》记载:

姑性好佛法,暮年持素。(www.xing528.com)

苏麻喇姑信仰佛教,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报答皇恩,因此念佛、诵经、吃斋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她经常发自内心地表示,“愿意多活几年,为主子叩头祈祷,以尽奴才的一点心意”,还说自己存活一世,“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福罢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祝愿主子万万岁”。苏麻喇姑终身未婚,在生活上有两个令人不解之谜,一是长年不浴,只有到年终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二是终生不吃药,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药物。对此,《啸亭续录·苏麻喇姑》上有这样的记载:

终岁不沐浴,惟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忏悔云。

至于苏麻喇姑为什么每年只洗澡一次并喝掉自己擦洗身体留下的“秽水”,笔者分析,可能与她出生并生活在蒙古草原有关系,这是一种长期的牧民生活习惯所致。因为草原上缺水,对水的珍惜已经达到“惜水如金”的程度。而喝掉“秽水”,则是认为洗澡所用水是一种对水的浪费,浪费如生命一样珍贵的水会遭受上天的惩罚。为了表示自己没有浪费水而喝下已经使用过的水,或者说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苏麻喇姑生病不用药物,也可能是出于生活习惯。苏麻喇姑出身很贫穷,那时候的蒙古部落不但贫穷落后,而且缺医少药,大多数人生病除了祈求佛祖的庇佑,也别无他法,严重的话就只能认为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或者说自己该归天了,这种思想在童年的苏麻喇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末,苏麻喇姑病重后,允祹表现得最悲痛,“自妈妈生病之日起,十二阿哥即日夜守在妈妈身边,阿哥的福晋也昼夜在旁看护”。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苏麻喇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享年94岁。

对于苏麻喇姑的去世,皇宫里的人都很悲痛,出殡那天,除留皇五子、皇十子、皇十四子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当苏麻喇姑灵柩停入殡宫后,皇子们都各自回府了,唯独皇十二子允祹提出要求说:“阿扎姑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就出了此事,我请求能住守数日,百天之内,贡献饭食,三七诵经。”按照惯例,为像苏麻喇姑这样仆人身份的人办丧事,没有皇子供饭、三七诵经的先例。对于这样的要求,允祉未敢擅自答应允祹的要求,所以在九月初九日,将允祹的要求写进了奏报苏麻喇姑病逝的奏折里。康熙帝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请。”于是允祹住在殡宫,为苏麻喇姑守灵、供饭、诵经,而其他皇子则轮流每天派一人给允祹做伴。

在办理苏麻喇姑的后事上,康熙帝为了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了丧事。按照清制,康熙年间的嫔丧礼为:

嫔薨逝,皇帝辍朝三日。大内以下,宗室以上,二日内咸素服,不祭神。嫔所生暨抚养皇子、皇子福晋,截发辫,剪发,摘冠缨,去首饰成服,二十七日除服,百日剃头。

据查,实际办理苏麻喇姑的丧事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嫔礼办理,有些事宜低于嫔,有些事宜又高于嫔,但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麻喇姑来说,同样可以说是皇恩浩荡。

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地位,虽然与孝庄文皇后有直接关系,但最为重要的是,苏麻喇姑将自己的一生是真正完全地交给了清皇室,因此获得了清皇室对她的尊重。

苏麻喇姑生前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伴多年,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死后当然也应该让她俩长依相伴。当时,孝庄文皇后的梓宫停放在河北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帝决定将苏麻喇姑的灵柩也停放在那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月十三日,苏麻喇姑的灵柩移入暂安奉殿,主仆二人相别已经18个年头了,此次冥间重逢,想必一定会感谢康熙帝为她们做出的这一精心周到的安排。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后,由于苏麻喇姑既不是爱新觉罗后代,也不是皇帝的嫔御,出于名分所限,苏麻喇姑不能与主人同葬昭西陵。于是,雍正帝为了照顾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之间的亲密关系,决定将她葬在距昭西陵只有三里的马庄,为其单独建立园寝。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京西逃。当地的老百姓都以为大清国倒了,于是一哄而起,就把这座园寝给拆了。

苏麻喇姑的地宫是在日本投降前被盗的,此后,地宫盗口曾一度长期敞开着,当地人可自由进入。据一位曾经进入过地宫的南新城三村的老人回忆:苏麻喇姑的地宫四面墙壁是用砖砌的,地宫顶都是用大平石板砌起来的;地面也是平石板,中心部位凸起;顶部是平的,上面有一个深十多厘米的平底圆形凹槽,另外上面还放有一口装有骨灰的缸,据说苏麻喇姑死后是被火化的。因为地宫很小,人在里面无法站起来。

2016年5月老贵人墓前的盗洞

1949年之后,该园寝多次被盗,其中最近一次被盗发生在2016年的5月。这次被盗的是老贵人墓,老贵人宝顶被挖了一个大约一米六七的深坑,地宫并未盗开,盗匪就被惊走。当年8月份,随着昭西陵被盗的破案,老贵人墓被盗也破案,抓获了三名来自内蒙古和河南的盗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