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皇太极陵卷:孝庄文皇后的非凡一生

皇太极陵卷:孝庄文皇后的非凡一生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根据史料记载,简单介绍一下孝庄文皇后的人生经历。正在两人为争夺皇位相持不下时,豪格突然退出,多尔衮也不再坚持自己当皇帝的想法,转而推荐皇九子福临,这期间发生了一些微妙却非常重要的变化,原本支持豪格的两黄旗大臣却突然背叛了他。据说,福临并不是一般的孩子。庄妃梦中见神人送子,并告知是统一天下之主。显然,年仅6岁的福临所知道的这一切理法,均与孝庄文皇后平时的言行教导分不开。

皇太极陵卷:孝庄文皇后的非凡一生

昭西陵固然既精彩又神秘,但毕竟是因人而存在的,也是因墓主人而出名的,因此人们对墓主人的传奇人生更感兴趣。下面,根据史料记载,简单介绍一下孝庄文皇后的人生经历。

孝庄文皇后便装像

沈阳故宫永福宫外景

沈阳故宫永福宫匾额

沈阳故宫永福宫内景

沈阳故宫永福宫暖阁

孝庄文皇后,蒙古族,姓博尔济吉特,名叫本布泰(又称布木布泰),父亲是蒙古科尔沁部酋长寨桑,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享年75岁。她的祖父莽古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于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初二日将年仅13岁的本布泰嫁给了已经34岁的皇太极,成了皇太极的一名侧福晋。而在这之前,当本布泰只有两岁的时候,她的15岁的亲姑姑哲哲就已经嫁给了皇太极。后来,为了维护自己部落的利益,增强与后金的政治联姻,在本布泰嫁给皇太极9年之后,比她大4岁的26岁的亲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称帝,之后建立了五宫后妃制度,本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名列皇太极后宫的第五位,同年七月初十日举行册封典礼,颁发册书,其中本布泰的册文为: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皇帝,制曰:

自开辟以来,有应运之主,必有广胤之妃,然锡册命而定名分,诚圣帝明王之首重也。兹尔本布泰系蒙古科尔沁国之女,夙愿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效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1]

册文又称册书,是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文书。按照清制,册立皇后、封王尊贤、封妃嫔及公主时,都要有册书,根据册封之人的不同等级,颁发金、玉、银、铜、纸等不同质地的册书。庄妃册文为黄绫朱字,长86厘米,宽39厘米,用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书写,其右边为汉文,中间为蒙古文,左边为满文。

册封庄妃册文(右部)

在这次册封中,本布泰也在五妃之列,是五妃中岁数最小的一个,其排名在最后。在姑侄三人中,她的地位不仅低于姑姑哲哲,也低于比她晚进宫的姐姐海兰珠,甚至还低于两个寡妇娜木钟和巴特玛·璪,是五妃中地位最低的一人。尽管如此,这为她日后能进入政治领域也提供了一定的强势背景。

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她生下了皇九子福临,子以母贵。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在争夺皇位中,她的儿子依靠母系派绝对的实力于同年八月二十六日最终当上了皇帝。原来,由于皇太极死得很突然,当时并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也没有指定谁来继承皇帝位。如果按照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继承皇位的《汗谕》,新皇帝的产生应该由满洲八王共同商量确定;如果按照皇太极继位的办法,谁是皇子而且最有实力,谁就是新皇帝。可当皇太极死时并没有明确规定,于是在法律上来说,这两种情况均可能是部分被参照。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均是宗室成员,而且实力都很强大,两人是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正在两人为争夺皇位相持不下时,豪格突然退出,多尔衮也不再坚持自己当皇帝的想法,转而推荐皇九子福临,这期间发生了一些微妙却非常重要的变化,原本支持豪格的两黄旗大臣却突然背叛了他。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黎明,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诣崇政殿”,并且“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立皇子为帝,必然刀剑相见,谁也别想活着从这里出去。按照“八王共治”所规定的汗位推选原则,八旗大臣根本无发言权,但此时在皇太极死后敢参与新皇帝的选举,显然是受人暗中指使,否则他们的这种行为就是忤逆、叛乱,后果就是本人会被砍头、家属会被入官、财产会被没收。

皇太极生前所掌管的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中,对皇室最忠诚的是两黄旗,并且是八旗中实力最强的。他们只知道对主子忠诚,当皇太极死后,皇太极的后宫成为两黄旗的“新主人”。皇太极的后宫是指以中宫哲哲为首的博尔济吉特氏,哲哲无子且少政治才能,哲哲的侄女庄妃有政治头脑且有一个6岁的儿子。之所以说当时还是庄妃的孝庄文皇后很有头脑,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旁证:一是当改元崇德建大清国时,孝庄文皇后曾负责制定清朝衣冠服饰这一重任;二是她身边的陪嫁侍女苏麻喇姑后来诸多的出色表现,可视为是孝庄文皇后教导有方,具有不一般的才智。而麟趾宫贵妃和淑妃也是蒙古族,且两人都是寡妇出身,自然不会反对蒙古族的博尔济吉特氏。为了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永远荣耀,姑姑、侄女两人必然会联手争夺皇位,因此所谓的两黄旗大臣坚持立皇子继位,实则就是暗指立福临,两黄旗的表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皇权、皇室。而孝庄文皇后既然要把事情做好,必然也会拉拢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只要这两人不选边站,实则就是对皇室的最大支持。当然,那时不排除孝庄文皇后暗中许诺多尔衮好处。多尔衮是聪明绝顶之人,这其中的玄机自然能看得出来,因此当他见皇帝位与自己无缘时,就转而支持福临当皇帝。

据说,福临并不是一般的孩子。庄妃怀他时,有红光绕身,女侍远看她衣裾间有旋龙若火,近观则不见踪影,令人诧异。庄妃梦中见神人送子,并告知是统一天下之主。福临诞生时,他头顶一缕头发耸然高起,宫中红光照耀经久不散,香气弥漫数日。之后,他又受到了庄妃良好且严格的教育。崇德七年(1642年)年底,皇太极出猎叶赫一带,携他前往,当行猎于噶哈岭时,福临曾“射中一麅”,那时他年仅5岁。在举行登基大典前的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的那天,因当时天气有些寒冷,侍臣递给他一件红里子貂裘,对此福临却予以拒绝,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父丧在不应着红;二是自己已贵为天子,按礼制应穿黄里子貂裘。又如,当他乘辇前往大政殿(当时称“笃恭殿”)时,乳母因其年幼欲登辇陪坐,遭到他的拒绝,其理由是“此非汝所宜乘”,显示出不可冒犯的帝王尊严。当他登上宝座时,依礼询问应注意的事项;当典礼结束时,他又让最年长的代善先行。显然,年仅6岁的福临所知道的这一切理法,均与孝庄文皇后平时的言行教导分不开。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九日,孝庄文皇后与中宫皇后哲哲率领其他后宫,陪伴年幼的顺治帝入关北京住进了紫禁城。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死后,孝庄文皇后趁机收回皇权,并辅佐13岁的顺治帝开始反攻清算多尔衮的罪行。皇权顺利回归后,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二十三日,顺治帝为孝庄文皇后定皇太后使用的仪仗为:

黄缎绣九凤曲柄伞一、黄缎宝相花伞四、红瑞草伞二、红素方伞二、销金九凤蓝伞二、青伞二、绣龙凤黄扇二、金黄素扇二、绣龙凤红扇二、绣鸾凤雉尾红扇二、吾仗四、卧瓜四、立瓜四、红旗二、黄旗二、青旗二、蓝旗二俱用缎销金龙凤文、金节一对用黄纱绣龙凤文、黄轿一、黄车二、金马杌一、金交椅一、脚踏一、金唾盂一、金壶一、金水礶一、金香罏二、拂子二、金面盆一、金香盒二用红油销金彩画凤底八角盘八面承之、四角桌八张、举香罏红油竿二根两头俱刻凤文。

按理说,此后的孝庄文皇后应该是颐养天年、享受人生的大好时机了,但事实上,自从顺治帝亲政后,她操心费力的日子才正式开始。顺治帝与他的父亲皇太极一样,也是一个痴情帝君,又没有他父亲皇太极稳重得体、顾全大局,于是历史上就上演了顺治帝废后、疯狂爱恋董鄂妃等剧目。本来情感的剥夺与发泄,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代帝君来说,这可是没有理智的冲动,不仅会打乱正常生活,还会由此造成国家政权的不稳定。对于顺治帝的这些轻浮的举动,孝庄文皇后始终以大局为重,小心谨慎地处理与儿子的关系。在确信废后已无法挽回的情况下,只能割舍自己的侄女,眼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降为静妃,她又很快从自己的家族中选出一位新的皇后,以此来巩固与蒙古的联盟关系。然而,顺治帝对此并不买账,依旧想废掉第二位皇后,孝庄文皇后生气之余,除了容忍就是宽容,在能掌管全局的情况下,任凭顺治帝情感的发泄。董鄂妃在进入皇宫仅四个月的时候,就由妃升为皇贵妃,董鄂妃死后又被追赠为皇后,孝庄文皇后看到了也只能是一忍再忍,假装一切都不知道,一切都没有发生,以此来稳定清朝政权。当顺治帝一死,孝庄文皇后立刻采取措施,用降低董鄂妃的丧葬礼仪规格、不按照皇后标准拟定谥号、不系世祖庙谥、神牌不配享太庙等手段多处打击董鄂妃,并以此警告后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顺治帝因出天花死后,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因出过天花在孝庄文皇后的主持下登基,史称康熙帝。自此,孝庄文皇后又开始辅佐年幼的康熙帝。

康熙帝朝服像

其实,孝庄文皇后是慧眼识珠,对小时候的玄烨就特别钟爱,认为他是孺子可教。也许是孝庄文皇后认识到了她对幼年的福临在教育上的失败之处,所以在玄烨小时候,孝庄文皇后就开始以祖母的身份教育他成长,并力图按照圣明帝君的标准严格要求玄烨。于是,对于玄烨的一言一行,孝庄文皇后都要求他中规中矩,不得有丝毫违规,稍有逾矩就严格批评。玄烨即位后对此曾回忆道:“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在学业上更是不放松,在玄烨两岁的时候,即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一月,玄烨不幸得了天花,不得不到宫外的福佑寺避痘。孝庄文皇后就令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每天骑马穿梭于慈宁宫和福佑寺之间,手把手地教授玄烨写满文。读书的时候,温故学新,只要有一字不理解或不明白,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弄明白才行,“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玄烨也不随意饮酒,对此,继位后的玄烨这样回忆道:“此乃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这一切皆与孝庄文皇后的谆谆教诲有直接的、重要的关系。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日,玄烨即位时由于年幼,朝政由四位辅政大臣直接“裁决庶务,入白太后”。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督约束机构,拉帮结派、擅权乱政行为逐渐显现出来,孝庄文皇后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决定开始分两步收回皇权。首先于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为年仅12岁的玄烨举行大婚,选四辅臣之一索尼的儿子内大臣葛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此举为玄烨的亲政打下了基础、增强皇室力量的同时,也打击了鳌拜集团的势力。但鳌拜并没有因此罢手,对此,孝庄文皇后只能让玄烨于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日“躬亲大政”作为过渡,辅臣“仍行佐理”。鳌拜为独掌大权,几近疯狂,网罗罪名,竟将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及其全家强行处死,全然不把玄烨放在眼里,其势力已经威胁到了皇权。此时,孝庄文皇后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清除手段,于是与康熙帝暗中制定策略“擒贼先擒王”,诱捕鳌拜。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在宫中被擒拿。祖孙两人的紧密配合,完全来自彼此相互的了解,这也让祖孙两人的感情自此更加深厚。

孝庄文皇后在教育玄烨的时候发觉,自己以前对儿子福临的一些认识是错误的。比如,原先认为福临重用汉臣、渐习汉俗等施政纲领,与自己看法不一致,在福临死后都给予了否定。于是,当玄烨在亲政后的第二年正月为顺治帝孝陵神功圣德碑撰写碑文时,任凭玄烨为自己的父亲顺治帝平反以前的那份所谓的“遗诏”,称赞福临“勤学好问,择满汉词臣,充经筵日讲官”“视满汉为一体,遇文武无重轻”等。从这可以看出,孝庄文皇后能抛开个人荣辱得失,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当然,这也是令玄烨敬佩她的地方之一,所以祖孙关系更加融洽。

铲除鳌拜势力不久,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明朝降将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叛乱。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也发动叛乱。孝庄文皇后与玄烨祖孙二人,再次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叛乱。孝庄文皇后拿出自己在宫中的银两和缎匹犒赏平三藩的官兵。因无兵平定察哈尔部的叛乱,孝庄文皇后则建议:“(大学士)图海才略出众,可当其责。”图海果然不负重托,率领数万八旗强壮家奴迅速平定了布尔尼的叛乱。叛乱的平定,虽然是靠康熙帝的英明指挥,也离不开幕后的孝庄文皇后的指点。因此,当时的朝廷官员对此这样评价:“吴三桂叛乱以来,太皇太后心甚忧劳。”

孝庄文皇后的言行及表率,处处以国家为重,点点滴滴都在配合与支持玄烨,这一切都被有心人玄烨看在眼里、体会在心中、收藏在心底,对此恩此情的感谢与报答,康熙帝只能以百倍的感情和敬意来尊养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康熙帝出巡盛京,沿途每隔几天就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秋,康熙帝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康熙帝每每下马,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也许孝庄文皇后来到人间该做的她都做到了,该享受的也都享受到了,于是她回归天堂的日子就来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已75岁高龄的孝庄文皇后“旧症复发”“疹患骤作”,这次不同以往,病势非常严重。自此,康熙帝昼夜守候在慈宁宫的祖母病床前,“衣不解带,寝食俱废”,为祖母“遍检方书,亲调药饵”。当孝庄文皇后入睡时,他则“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捧以进”。孝庄文皇后心疼孙子和体谅他是皇帝,让他回宫休息,康熙帝不肯。为了孝庄文皇后随时所需,康熙帝预备了所有的生活物品及饮食佳肴,据说当时米粥就预备了30多种。为此孝庄文皇后感动得老泪纵横,抚摸着康熙帝的肩背说道:

因我老病,汝日夜焦劳,竭尽心思,诸凡服用以及饮食之类,无所不备。我实在不思食,适所欲用,不过借此支吾,安慰汝心。谁知汝皆先令备在彼,如此竭诚体贴,肫肫恳至,孝之至也。惟愿天下后人,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

为了治疗祖母病情,康熙帝还采取了两项“精神疗法”。一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康熙帝谕令刑部,除了十恶不赦死罪外,其余一律减刑发落,希望自己此举的好生之德能感动苍天,保佑自己祖母转危为安。但孝庄文皇后的病情仍在加重,“一旬之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二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康熙帝只能祈求苍天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祖母的生命。于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初一日,康熙帝从乾清宫步行到天坛致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康熙帝再也留不住孝庄文皇后必走的灵魂,一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与世长辞。临死时,孝庄文皇后还告诉康熙帝,不要过度悲哀,丧礼“悉遵典礼,成服后三日,皇帝即行听政”,还叮嘱自己的儿媳孝惠章皇后:“我病若不起,皇帝断勿割辫!”

康熙帝悲痛欲绝,昼夜号哭,水米不进,以至于吐血昏迷,他悲恸地说:

朕自八龄皇考世祖皇帝宾天,十一岁又遘皇妣章皇后崩逝。早失怙恃,未得久依膝下。于考妣音容,仅能仿佛。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抚育教训三十余年。朕竭此衷诚,期尽孝养,朝夕侍奉,未敢少懈!近值太皇太后违豫,虔诚祈祷,躬奉汤药,三十余日不离左右,尚冀痊安,永享遐福。讵意竟遭捐弃,五内摧迷。顾念慈恩,罔极难报。哀号痛切,情何容已!

康熙帝决定违反祖制的“皇后丧皇帝不割辫子”的规定,不遵祖母遗旨、不听皇太后的劝告,毅然割掉辫子,并拒绝大臣所奏“年内丧事不令逾年”,决定将孝庄文皇后棺椁停放在慈宁宫内,直到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十一日才奉移出皇宫,停灵朝阳门外殡宫,此前他一直在慈宁宫守灵。奉移殡宫时,康熙帝坚持步行,途中更换杠夫时,康熙帝“必跪于道左痛哭,以至奉安处,刻不停声”。(www.xing528.com)

孝庄文皇后死后的祭祀和祭器等事宜,与顺治帝相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的《康熙起居注》记载,礼部以太皇太后小祭所用冥楮等项数目上康熙帝,康熙帝对此批示道:

依议。著传谕诸王大臣,朕于祭献物用未敢靡费,孝道在自尽其心,不在仪物多寡。太皇太后祭物,俱照世祖皇帝往例。

据统计,孝庄文皇后生前是上徽号字数最多的一位皇太后,自己的儿子顺治帝给她上了四次徽号,孙子康熙帝给她上了五次徽号,这九次上徽号的时间、字数、册文、宝文均有详细记载。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初十日,因亲政,顺治帝给孝庄文皇后上徽号“昭圣慈寿”四字,其册文为:

开国承家,道莫先于立爱;正名定位,礼莫大于尊亲。子有至情,古垂彝宪,宜登崇号,以表化原。恭惟圣母,体备含弘,性成圣善,克恭俭而襄大业,秉慈惠而谐六宫。祜既笃于家邦,祥乃钟于继嗣。恩勤顾复,丕殚鞠子之劳;启迪训行,备示作君之则。坤教彰于率土,母仪式于九围。至德难名,莫罄揄扬之实;深恩罔报,图申尊养之诚。爰顺舆情,肇隆盛典。谨告天地、太庙、社稷,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册宝,上尊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伏愿凝和履泰,燕子诒孙。德位兼崇,锡鸿禧于四海。天人协庆,介眉寿于万年。

其宝文为“昭圣慈寿皇太后宝”。

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二十日,因大婚,顺治帝给孝庄文皇后加上徽号“恭简”二字,其册文为:

子皇帝臣福临谨稽首再拜上言,圣化启自宫闱,肇修嘉礼;盛典隆于尊养,加上徽称。万国翔欢,群工胥庆。恭惟圣母昭圣慈寿皇太后,翼襄皇考,笃育眇躬,大婚之礼既彰,慈训之恩益懋。谨告天地、太庙、社稷,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册宝,加上尊号曰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伏愿太平有象,圣寿无疆。鼎历绵延于万年;本支丕承于奕世,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谨言。

其宝文为“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宝”。

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二十一日,因大婚,顺治帝再次给孝庄文皇后加上徽号“安懿”二字,其册文为:

子皇帝臣福临谨稽首顿首上言,恩深顾复,隆圣善之徽音;德懋安贞,协尊亲之大典。喜谐宫壸,庆溢庭闱。钦惟圣母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仁孝为仪,含弘作则。劬劳豫教,既开国以承家,郑重好逑,俾诒孙而燕子。璇宫玉食,宁申爱养之诚;懿号鸿名,庶备显扬之礼。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册宝,加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伏愿洪庥滋至,眉寿无疆。合六宇之臣民,同欣厚载;衍万年之胤祚,永介纯禧。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谨言。

其宝文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宝”。

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因封皇贵妃董鄂氏,顺治帝给孝庄文皇后加上徽号“章庆”二字,其册文为:

维顺治十三年岁次丙申十二月甲戌朔越二十四日丁酉,子皇帝臣福临谨稽首顿首上言:慈恩罔极,祗深爱戴之忱;盛德难名,益肃尊崇之典。泽流寰海,喜溢宫廷。钦惟圣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道合坤贞,功参乾始。茂膺纯嘏,既锡祚于藐躬,特简贤媛,俾协襄乎内治。问安视膳,莫申养志之微诚;显号隆仪,用表徽音之备美。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册宝,加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伏愿福增瑶牒,瑞譪萱闱。如月之恒,燕翼祥开百世;惟仁者寿,翟褕辉映千秋。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谨言。

其宝文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宝”。

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初三日,因即位,康熙帝给孝庄文皇后加上徽号“敦惠”二字,其册文为:

昌源茂衍,荷慈训之贻谋;景历初膺,奉彝章而晋号。欢腾宫籞,庆洽寰区。钦惟圣祖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至仁厚德,配地承天。辅皇祖以式廓丕基,懋著肃雝之化;启皇考而载恢大业,益隆圣善之规。顾眇躬之嗣缵洪猷,赖懿教之恩隆诲迪。敬循显扬之典,用抒孝养之忱。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册宝,加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伏愿休徵滋至,纯嘏弥增。绵鹤算于无疆;耀鸿名于有永。

其宝文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之宝”。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因大婚,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康熙帝给孝庄文皇后加上徽号“温庄”二字,其册文为:

恭惟圣祖母太皇太后,肇修内政,基风化之大源;隆上徽称,著贻谋之有本。欢腾朝野,庆溢迩遐。钦惟圣祖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纯德安贞,至仁厚载。恭勤佐治,赞皇祖以式辟丕基;圣善垂庥,启皇考以恢弘大业。顾眇躬之缵承统绪;赖懿训而期致太平。爰及嘉礼之成,宜进尊崇之典。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册宝,加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伏愿慈恩益溥,介祉弥增。合四海之欢心,长欣怙戴;庇万年之胤祚,茂衍昌隆。臣不胜惓惓之至。

其宝文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之宝”。

康熙六年(1667年)十一月十七日,因亲政,康熙帝给孝庄文皇后加上徽号“康和”二字,其册文为:

恭惟圣祖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世德攸垂,赞化惟资内治;壸仪夙著,尊亲必上隆称。宫掖欢腾,臣民喜溢。钦惟圣祖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至仁厚载,纯德资生。佐皇祖以肇基,积庆有本;启皇考而缵绪,盛业弥光。延及眇躬,抚有宁成之运;溯兹熙洽,实为厚德之贻。今当亲政之时,宜晋显扬之号。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册宝,加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伏愿鸿禧丕茂,眉寿无疆。绵历服于万年,永介升恒之祉;敦本支于百世,长昭昌炽之祥。

其宝文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之宝”。

康熙十五年(1676年)正月十一日,因册立皇太子,康熙帝给孝庄文皇后徽号加上“仁宣”二字,其册文为:

徽音锡祚,启万年昌后之祥;显号扬休,合四海尊亲之戴。庆流寰宇,喜溢宫闱。钦惟圣祖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德协坤元,祉隆天佑,赞襄祖烈,垂奕叶而丕显丕承;燕翼孙谋,继重熙而卜年卜世。兹者祗遵慈命,建立元储,仰惟垂裕之深恩,肃举显扬之钜典。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册宝,加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伏愿弘庥洊至,景福弥隆。长介寿祺,茂升恒于有永;备膺纯嘏,绵历服于无疆。

其宝文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之宝”。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因三藩叛乱被平定,康熙帝给孝庄文皇后加上徽号“弘靖”二字,其册文为:

厚德发祥,锡中天之景命;鸿称归美,合万国之欢心。宗社凝庥,家邦衍庆。钦惟圣祖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仁恩持载,圣则含弘。泽上际而下蟠,运开昌历;化东渐而西被,功出慈宸。乃者凶逆背恩,乱常干纪,遂致八年之久,重贻圣善之忧。赖光训之昭宣,属兵戈之永戢。太平有象,弥彰燕翼之勤;盛德难名,莫罄尊亲之戴。谨告天地、宗庙、社稷,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恭奉册宝,加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伏愿永隆启佑,长享怡愉。绵宝祚于重闱,福延奕世;绥皇图于函宇,寿并两仪。

其宝文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之宝”。

孝庄文皇后获得的这些徽号是对其一生的赞美和歌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