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吕氏春秋》的编写及相关问题

《吕氏春秋》的编写及相关问题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不韦一生干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在他被秦王政任命为相国之后,召集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吕氏春秋》又名《吕览》。首先,我们来看《吕氏春秋》的写作时间。《吕氏春秋》其实在徙蜀令下达前数年已经编成,而事实上吕氏自杀,并没有迁往蜀地。再次,关于《吕氏春秋·八览》《六论》《十二纪》的次序,古今有三种说法。最后,《吕氏春秋》以“春秋”命名,乃吕不韦效法孔子作《春秋》,以当王法的结果。

《吕氏春秋》的编写及相关问题

吕不韦一生干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在他被秦王政任命为相国之后,召集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史记·吕不韦列传》曰: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首先,我们来看《吕氏春秋》的写作时间。《吕览》一书应当作于秦王政即位之初,成于秦王政六年(前241)。(4) 不过,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不韦迁蜀,世传《吕览》”(5) ,此说又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那么,《吕氏春秋》到底是什么时候写成的?这是一个问题。现在看来,《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所谓“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乃司马迁一时激愤之辞,未为信据。《吕氏春秋》其实在徙蜀令下达前数年已经编成,而事实上吕氏自杀,并没有迁往蜀地。

其次,吕不韦是编写《吕氏春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吕氏春秋》在一定程度上贯穿了他的思想,但他不是此书的直接作者。吕氏激于当时辩士著书可以影响朝廷和天下,于是召集门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6) ,可见《吕氏春秋》的直接作者乃是他的门客。这里,有一个问题:在《吕氏春秋》的作者群中为何没有留下任何一个作者的具体名字呢?原因大概有二,一者先慑于吕不韦的权势,二者后惧怕受到嫪毐、吕不韦案的牵连,于是这些真正的作者只能隐忍下来,不敢自著其名了。关于慑于吕不韦的权势,汉儒高诱有评论。书编撰出来后,吕不韦曾经将《吕览》公布于咸阳市门,“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但其真正用意恐怕在于一自卖自夸,二延请游士、宾客来做宣传和吹捧——哪里会是专门邀请他们来吹毛求疵的呢?高诱《吕氏春秋序》即曰:“时人无能增损者。诱以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诚哉是言!(www.xing528.com)

再次,关于《吕氏春秋·八览》《六论》《十二纪》的次序,古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史记·吕不韦列传》《十二诸侯年表序》说为《八览》《六论》《十二纪》,这是司马迁的说法。由于《八览》排在《六论》《十二纪》之前,故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将《吕氏春秋》省称为《吕览》。第二种,为今传高诱注本,高氏《吕氏春秋序》曰:“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序》末云“凡十七万三千五十四言”,与太史公所说“二十余万言”不同。大概至高诱注书时,《吕氏春秋》已脱佚不少文字。第三种,今人王利器认为《吕氏春秋》古本顺序当为《六论》《十二纪》《八览》。(7) 笔者认为,古本顺序仍当以司马迁说为正,高本次序乃其调整过的结果。《十二纪》末有《序意》一篇,根据古书通例,当在全书之末(8) ,可为太史公说的明证。

最后,《吕氏春秋》以“春秋”命名,乃吕不韦效法孔子作《春秋》,以当王法的结果。《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曰:“(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孔子编次《春秋》,其旨甚大,“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史记·儒林传》曰:“(孔子)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所谓“以制义法”“以当王法”,两汉学者对此多有申述。《吕氏春秋》的得名,乃吕氏效仿左丘明、铎椒、虞卿作书之成例,而归本于孔子作《春秋》之意的结果。(9) 司马迁说《吕氏春秋》“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即所谓“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之意。董仲舒《天人对策》一曰“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又曰“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10) ,可见《春秋》所制之义法、王法,至少在汉人看来即存在于古今之事、天人之际中。由此可见《吕氏春秋》的本旨当是吕氏面对天下统一的历史大势,而力图为即将统一天下的秦王朝构建一个初步的王法系统。不过,《吕氏春秋》虽然合乎吕氏的性格和设想,但是并不合乎秦王朝的历史特征及秦始皇的个人性格,它所拟构的哲学,除了德运说之外,无论在秦国还是在秦朝大多没有被肯定和实行下来。

总之,《吕氏春秋》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十七万余字。“二十六卷”,即《汉书·艺文志》所说“二十六篇”。《十二纪》对应十二月,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外加《序意》一篇。《八览》对应八节,每览八篇,共六十四篇(《有始览》缺第八篇)。《六论》以“六”为数,与水德相应,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从形式上来,《吕氏春秋》的篇章结构似乎很系统和很完整,不过从汉人的学派观念来看,《吕氏春秋》的内容非常驳杂,故《汉志》列入杂家。对于此书,班固评论道:“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11) 具体说来,《吕氏春秋》包括阴阳、道、法、兵、农、儒、墨、纵横等家的思想。高诱《序》曰:“然此书所尚,以道德为目标,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是以著在《录》《略》。”吕不韦杂取诸家而自成一家之言,其目的无非为了王治,或者说为了即将统一天下的新王朝(秦朝)的统治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