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星分度》的距离度量系统及相关问题

《星分度》的距离度量系统及相关问题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抄写于秦代的放马滩秦简《星分度》则详细记录了二十八宿距度,并对各月日躔所在之宿作有特殊标记,为我们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史料。乙178贰其中牛、女二宿及其距度缺失,柳、张二宿距度字迹磨灭,实见二十四宿距度。《星分度》篇见“斗”“此(觜)觹”等宿名而无“建”“留”等宿名,说明其中所用二十八宿体系属石氏。

《星分度》的距离度量系统及相关问题

将天球赤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宿,作为记录天象、制定历法的坐标,是中国先民对于世界文化的一项重要贡献。甲骨卜辞中已见关于鸟(七星或柳宿)、大火(心宿二)的记载。[55]尚书·尧典》中有关于“四仲中星”的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其中鸟、火(心宿)、虚、昴皆属二十八宿。《诗经》中总共出现九个星名:织女、参、昴、定(营室)、火、牵牛、毕、斗、箕,除织女外,都在二十八宿之列。[56]作为总称,“二十八星(宿)”一词首见于《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漆木箱,其盖面两侧绘有青龙白虎图案,中间书一大“斗”字(或说“斗土”二字),[57]围绕此字,又书有完整的二十八宿名称。其中“车(轸)”字与“角”字之间留有空白,应是从“角”字写起,至“车(轸)”而终。见图2.2。

图2.2 曾侯乙墓所出漆箱盖面“天文图”(摹本)[58]

其文为:“角、(亢)、氐、方(房)、心、尾、箕,斗、牵牛、(婺)女、虚、(危)、西萦(营)、东萦(营),圭(奎)、娄女(娄)、胃、矛(昴)、(毕)、此隹(觜觹)、参,东井、与(舆)鬼、酉(柳)、七星、张、翼、车(轸)。”[59]裘锡圭指出,其中“西萦”及“东萦”分别指营室、东壁,其余宿名多用异体、通假字,实与《吕氏春秋·有始》及《淮南子·天文》中宿名相同。[60]该墓下葬于公元前433年稍后,则至迟在战国早期,二十八宿名称已经完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围绕“斗”字所写的二十八宿名称大致呈一个闭合的圆形,此圆受青龙白虎图案的影响,不甚规则,但绘制者用它来指代一周天,并配以四象的用意是很明显的,说明其绘制者应已掌握二十八宿距度方面的知识。

抄写于秦代的放马滩秦简《星分度》则详细记录了二十八宿距度,并对各月日躔所在之宿作有特殊标记,为我们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史料。原释文缺释、误释较多,未作分栏处理,编连上也存在调整余地,我们根据红外照片改释拟补、缀合编连如下:(www.xing528.com)

·角十二,·【八月】。乙167壹亢十二。乙174壹氐十七,·九月。乙168+374壹房七。乙173壹心十、十二,·十月。乙169壹尾九。乙176壹箕十。乙175壹

斗廿三└、廿二,·十一月。乙170+325壹【牛……女……】·十二月。乙361壹虚十四。乙171壹危九。乙177壹营宫廿,·正月。乙172壹东壁十三。乙178壹

奎十五,·二月。乙167贰娄十三。乙174贰胃十四└、十三,·三月。乙168+374贰卯(昴)十五。乙173贰毕十五,·四月。乙169贰此(觜)觹六。乙176贰参九。乙175贰

东井廿九,·【五月】。乙170+325贰舆鬼五。乙361贰【柳】□□,·六月。乙171贰七星十三。乙177贰张□□,·七月。乙172贰翼十三。轸十五。乙178贰

其中牛、女二宿及其距度缺失(应在简乙361上半部分),柳、张二宿距度字迹磨灭,实见二十四宿距度。

中国古代曾有甘氏、石氏、巫咸氏三家星宿体系。《隋书·天文志》:“三国时,吴太史令陈卓,始立甘、石、巫咸三家星官,著于图录。并注占赞,总有二百五十四官,一千二百八十三星,并二十八宿及辅官附坐一百八十二星,总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五星。”其中巫咸氏体系已佚,后世所见仅甘氏、石氏两种。从《史记·律书》《汉书·天文志》等相关记载来看,这两种体系所采用的星宿名称大体相同,但甘氏体系中的建星、留、浊、罚、狼、弧、注等宿名不见于石氏,而石氏体系中的斗、觜觹、东井、舆鬼、柳等宿名不见于甘氏,且两者中参、张、七星等宿的排列次序亦不一致。《星分度》篇见“斗”“此(觜)觹”等宿名而无“建”“留”等宿名,说明其中所用二十八宿体系属石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