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者采访中的重要内容:《新闻采访学新论》

记者采访中的重要内容:《新闻采访学新论》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方法是访问,因此记者听到的内容是采访记录的一个重点。新闻记者访问时需要记录听到的四个方面内容:一是采访对象谈出的主要事实,这是构成新闻的最核心部分。新华社记者在采访该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富时记录了对方这样一段话:“灾难关头,‘90后’士兵的优异表现,足以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民军队的红色文化基因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四是记者在现场听到的其他有价值信息。

记者采访中的重要内容:《新闻采访学新论》

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方法是访问,因此记者听到的内容是采访记录的一个重点。新闻记者访问时需要记录听到的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采访对象谈出的主要事实,这是构成新闻的最核心部分。新闻记者需要认真记录,尤其记录好事件的主要人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发展的关键点和重要情节,在重要情节中发掘和记录细节。

二是采访对象谈出来的重要观点。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灵魂,主题虽然是新闻记者提炼,但是有经验的记者会从采访对象的谈话中寻找灵感,因为采访对象是新闻当事人,他们对新闻事件了解得更加全面,感受更加直接,能够谈出切中肯綮的观点和思想。而这往往是新闻主题的来源。对于这类内容记者应该重点记录。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防化团是最早到达舟曲开展救援的部队。新华社记者在采访该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富时记录了对方这样一段话:“灾难关头,‘90后’士兵的优异表现,足以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民军队的红色文化基因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1]这段话表现了一种新闻主题: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的精神在当代军人血脉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www.xing528.com)

三是采访对象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语言。新闻作品要想写得生动、形象,就需要抓住人物有个性的语言。人民记者穆青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和采访对象交流的时候,都会记录带有鲜明个性的语言并写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他写《县委书记的榜样》就记录了很多这样的语言,像“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锨就翻半锨,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等等。再一个,记者还要记录一些代表性语言,它们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或者内心活动。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新华社记者在采访时看到重庆消防总队南岸支队的战士张奇在救出一个乡亲后由于呼叫不到战友只好自己背着他,脚不慎踩到了一块有倒钉的木板,脚心被扎透,血流不止,记者问他时,他说:“没事,我忍得住,救人要紧!”这句话虽然不长,但是能够表现消防官兵为了救人义无反顾的一种精神品质,类似这样的语言,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搜集和记录。

四是记者在现场听到的其他有价值信息。记者在现场除了要记录和采访对象交流的内容,如果听到有价值的其他信息也应该一并记录下来,像能够表现新闻现场的背景音,现场人物议论的话语等等。美国CBS记者爱德华·默罗是广播现场报道的开拓者,二战时,他曾经到伦敦采访,录制了著名的《这里是伦敦》,由于广播采访和电视采访有一个共同特点,其采访过程直接构成新闻作品,所以记者录制的节目也可以看作是其采访记录的一部分。在《这里是伦敦》有这样一段:“我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在我们周围附近,就会听见炮声了。探照灯现在就是向着这一边移动。你就会听到两颗炮弹的爆炸声。听,炸弹响了……过了一会儿,这一带又会飞来一些弹片。弹片来了,愈来愈近了。飞机还是飞得很高。刚才我们也能听到一些爆炸——又响了,那是在我们上空爆炸的。早些时候,我们似乎听到许多炸弹落下来,落在几条街上。现在在我们头顶,就是高射炮弹的爆炸声。可是附近的炮又似乎没有开火。探照灯现在几乎射向我们头顶上空了。你们马上又要听到两声爆炸,而且是在更近的地方。听,又响了!声音是那样冷酷无情。”在这一段录音中,记者记录了飞机飞行、炮弹爆炸、高射炮开火等等声音,正是这些声音让听众宛如身临其境,真实感受到战场的激烈和残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