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创造力与自身因素的关系

大学生创造力与自身因素的关系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年初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格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是创造性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内部动机相比于外部动机更容易激发和维持人的创造性行为。与中学阶段被动地回答问题不一样,大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思维的跨度大,跳跃性强,创造性就高。知识的创造性的灵活运用与其熟练掌握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实验也证明,熟练、自动化的知识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大学生创造力与自身因素的关系

1.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主要指个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倾向[12],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成年初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格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是创造性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内外研究发现,创造性高的大学生,其人格特点表现如下:①兴趣广泛,有强烈好奇心;②目标专一,有毅力,对问题有执著探究的精神,顽强克服困难;③独立性强,不从众,不墨守成规,有抱负;④自信心强,不会因受别人的嘲讽就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⑤情感丰富;⑥做事严谨认真,勤奋好学;⑦想象力丰富,喜欢提出新观点[13]

2.强烈的内部动机

根据Amabile的创造力成分模型,工作动机是激发创造力的三大组成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14]。内部动机相比于外部动机更容易激发和维持人的创造性行为。常见的创造性内部动机有求知欲、好奇心,成就动机,喜好挑战性,强烈的情感体验等[15]。与中学阶段被动地回答问题不一样,大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他们可以开始尝试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如进行一些课余的科研活动,或搞小发明、小创造,或参加老师的课题。只有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所从事活动有兴趣并且热爱,才能激发出人的创造性。

3.创造性的知识基础

知识是构成创造力最基础的因素,掌握大量知识是进行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但一个人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了创造力。我国学者张庆林[16]提出,创造力的高低还受制于知识掌握的质的情况,如果学习知识时只是死记硬背,运用知识时生搬硬套,积累的知识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结构,就会出现知识越多创造力越低的情况。

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知识学习应该有以下“五化”的标准[17]:(www.xing528.com)

(1)概念化。指学生在学习时能借助于书面文字的表达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概念,达到真正的深刻理解。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将新学的书面知识和头脑中某些相关的已有经验建立起内在的、科学的联系,而不是死记硬背。

(2)条件化。指学生知道学到的知识能够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就需要学习知识时尽量举一反三,多考虑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把知识“学活”。

(3)结构化。指将知识组块,再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归类等,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网络。已有研究表明,专家和新手最大的区别在于拥有的知识的构造上,专家头脑中的知识按层次排列,而新手则采取水平排列,知识零散而分散。这种层次网络结构的知识可以提高知识的检索效率,运用大容量的知识组块进行思维,有助于问题解决时在短时记忆容量范围内进行思维操作,同时从一个单元跳到另一个单元。思维的跨度大,跳跃性强,创造性就高。

(4)自动化。指基本的知识要掌握到熟练的程度,能够在运用时得心应手。知识的创造性的灵活运用与其熟练掌握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实验也证明,熟练、自动化的知识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5)策略化。指学生要掌握关于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性知识,如批判性思维策略、求异性思维策略、模糊性思维策略、创造性想象策略等,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时,利用这些策略性知识来监控自己的学习和思维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