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市场调节,确保政府调控-建设美丽中国

重视市场调节,确保政府调控-建设美丽中国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因为环境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缺乏明确的产权归属,使其成为人们竞相利用却无人维护的“公地”,而这种无序无度的利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环境破坏的“公地悲剧”。市场和政府是经济调控和社会治理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助于弥补一些缺陷与不足,而包括环境治理在内的公共事务领域,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重视市场调节,确保政府调控-建设美丽中国

工业化时代,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趋势所提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对西方社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理论认为,自由市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主张让市场自行其道,从而解决由政府运作造成的低效问题。然而,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题上,资金和技术并没有按照市场供求规律自由流向环境治理领域,也没有企业和个人主动为环境治理承担责任。这是因为环境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缺乏明确的产权归属,使其成为人们竞相利用却无人维护的“公地”,而这种无序无度的利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环境破坏的“公地悲剧”。受自由放任理论的影响,人们不重视甚至抵制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干预。因此,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发展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城市规划建设、排污、垃圾清运、空气清洁、卫生保健等公共事务上少有成效,使得近代早期西方国家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知识链接|

公地悲剧(www.xing528.com)

“公地悲剧”或“公有资源的灾难”是1968年英国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教授在《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牧羊者作为理性人希望各自收益最大化,但在公共草地上牧羊,牧羊人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草地的负担。如果牧羊者一味地增加羊群数量,不顾草地承载能力造成过度放牧,会使草地状况恶化。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他人使用。如果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过度使用资源,会产生森林过度砍伐、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事态恶化,成为“悲剧”。公共物品由于其产权界定存在困难,如果被侵占或者竞争性地过度使用,则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的这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由于环境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并缺乏明晰的产权,单纯靠市场供求规律来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领域的优化配置存在严重的弊端。市场和政府是经济调控和社会治理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助于弥补一些缺陷与不足,而包括环境治理在内的公共事务领域,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现代环境治理过程中缺一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