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揭示实践与成果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揭示实践与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伤残人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以下5个方面构成。1.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普及在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方式的指导,让他们学会保持相对健康的生活技巧。对于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社区动员,促进社区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形成跨部门合作。建立社区残疾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发挥家庭、居委会、社区以及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作用。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揭示实践与成果

伤残人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以下5个方面构成。

1.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普及

在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方式的指导,让他们学会保持相对健康的生活技巧。二是通过残疾人自立自强的实例调动残疾人的生活勇气与希望。对于残疾人家属,需要指导其学习与残疾人有关的生理与心理知识,让其帮助残疾人更好的面对自己的残疾。对于社区成员,可通过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册、出黑板报、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让他们了解残疾人存在的心理问题,理解残疾人和其家庭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对于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社区动员,促进社区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形成跨部门合作。

开展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促进,可以根据各类残疾人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开展残疾人生活、社会适应和工作技能训练,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尽可能提供多种训练的课程和合适的工作种类。协同相关部门联系当地企事业单位,为残疾人求职提供机会,解决就业问题,让残疾人在最大程度上受到与健康人同等的待遇,使残疾人在工作中既能得到经济上的收入又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2.建立心理调节机制

通过多种形式的途径来实现残疾人的角色转换。按照社会角色理论(role theory)的观点,个体在社会环境、工作职务或自身状况等发生改变时,其心理、行为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并产生与其新的社会角色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对于因车祸、外伤等意外原因导致残疾的残疾人,由于其伤前在社会、家庭等方面所扮演的一系列社会角色都会发生变化,在其肢体康复的同时通过社区定期随访,帮助他们认同新的社会角色。对老龄人群因心血管疾病所致的各类瘫痪,通过给予角色认同和心理康复训练,同时安装康复器械,使他们适应当前身体状况的改变,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社会功能、增强自信心和生活自理能力。

3.加强沟通与交流

由于残疾人生理功能的缺陷,是他们在与周围人沟通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而产生孤独感、冷落感、无用感、自卑感等。可组织社区心理工作者和志愿者到残疾人家庭中,进行访谈和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谈心、劝说、开导等方法,能解除或减少残疾人的焦虑、抑郁、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www.xing528.com)

同时,通过组织了一些社区活动促进残疾人之间,残疾人与非残疾人之间的交流。如设立残疾人业余学校、工疗站,安排志愿者和一技之长的残疾人,辅导残疾人学习各种职业技术和生活、娱乐、计算机、绘画等方法;还可运用举办残疾人运动会的形式,发挥他们的体育特长,提高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

4.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当事人自强自立的过程。对残疾人的心理咨询如同对生理健全者进行的咨询一样,在咨询过程中除使他们在社会、教育、职业等方面得到满足外,还必须促进他们健康的情绪调节。残疾人心理咨询是针对由于生理缺陷而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当事人予以心理上帮助的一项工作。它是一项特殊专业的心理咨询,将那些应用于正常人并已得到证实的心理技术进行改善以适用于残疾人的特点,残疾人的心理咨询包括用已经建立的咨询程序,个别地或集体地对这部分人给予心理上的帮助。

残疾人经常处于孤独的与社会缺乏联系的情况下,他们习惯于许多事情由他人包办代替,由此带来的是心理依赖的恶性循环,埋没了个人潜在能力。心理康复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5.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通过入户调查,收集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所反映的问题、心理需求状况和康复训练计划等信息,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为构建残疾人心理健康的预防体系打下基础。

建立社区残疾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发挥家庭、居委会、社区以及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作用。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