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西斯外交为战争服务-二战研究在中国

法西斯外交为战争服务-二战研究在中国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法西斯意大利的外交选择》,杨和平著,《史学月刊》2002年07期。《为发动战争服务的战前纳粹外交》,周希奋著,《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起步维艰的德意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影响》,周璞芬著,《世界历史》1994年03期。

法西斯外交为战争服务-二战研究在中国

第三节 为发动战争服务的法西斯外交

一、德意日的对外政策

1.意大利对外政策

《德意轴心建立之前法西斯意大利对外政策初探》,杨兆文著,《外交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论法西斯意大利的外交选择》,杨和平著,《史学月刊》2002年07期。

2.日本外交

《试论三十年代初日本统治集团在侵华政策上的分歧》,唐宝林著,《党史研究与教学》1990年05期。

《论“七七”事变前夕日本“佐藤外交”的实质》,熊沛彪著,《南开学报》1998年04期。

《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臧运祜著,《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01期。

《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的特征》,沈予著,《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02期。

《论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内外夹击策略的主要特点》,程驰著,《日本研究》1990年04期。

《论1937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罗平汉著,《广西师大学报》1997年03期。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张雅丽著,《世界历史》1988年05期。

《试析从“九一八”到武汉沦陷前日本的对华侵略》,张历历著,《历史教学》1985年06期。

《“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政策的几个问题》,刘国新著,《民国档案》1989年04期。

《走向全面侵华战争之路——“七七”事变爆发前日本侵华政策初探》,胡德坤著,《武汉大学学报》1983年01期。

《从退出国联看日本外交的失败》,武寅著,《世界历史》1992年04期。

《30年代日本对苏政策》,李凡著,《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04期。

《1918~1941年日苏关系述略》,张捷著,《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02期。

二战前的日本外交》,[美]罗伯特·斯凯兰皮诺著;容新房译,《日本问题研究》1988年02期。

《日本外交决策体制初探》,田培良著,《日本问题研究》1987年04期。

《从1939年日本对美外交试探论平沼内阁》,《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战前日美经济关系的变化及其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武寅著,《世界历史》1989年06期。

《二战以前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与日美冲突的根源》,张建人著,《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3.德国外交

纳粹德国的外交战略》,郑寅达著,《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为备战服务的战前纳粹外交》,周希奋著,《暨南学报》1985年02期。

《为发动战争服务的战前纳粹外交》,周希奋著,《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庭光主编),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挥舞“橄榄枝”的骗局——1933~1936年纳粹德国外交剖析》,吴友法著,《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05期。

《通向侵略战争之路——1936~1939年纳粹德国外交剖析》,吴友法著,《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05期。(www.xing528.com)

《一部关于第三帝国外交史的新书:希特勒德国与列强——关于第三帝国外交政策的资料》,曼弗雷德·冯克编,《世界史研究动态》1980年01期。

《1933~1945年德国的外交政策》,图志著,《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10期。

《论二次大战前希特勒的外交策略》,卢少志著,《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5年03期。

《战前希特勒对欧政策任务与策略的演变》,肖汉森著,《华中师大学报》1988年02期。

《纳粹德国的对英政策》,李巨廉、郑寅达著,《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01期//《世界现代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论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夏小平著,《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1934年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周美云著,《安徽师大学报》1993年04期。

《论1936~1939年的德波关系》,邓从先著,《荆州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1933~1941年纳粹德国对中东欧外交初探》,陈从阳著,《咸宁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战前纳粹德国的巴勒斯坦政策》,赵云侠著,《世界历史》1991年03期。

《希特勒怎样利用奥运会》,金利著,《体育报》1980年2月2/4/6/8/11日。

《一九三六年的柏林举行奥运会的前前后后》,方原著,《人民日报》1980年1月26日。

二、法西斯国家的勾结与轴心国的形成

《略论德日意轴心国集团的形成》,陈兼著,《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试论1936年德意日<防共协定>的实质与作用》,俞辛焞著,《史学月刊》1981年06期。

《试论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及其影响》,陈祥超著,《史学月刊》1992年03期。

《试论<反共产国际协定>缔结前后的日德关系》,王辉著,《日本研究》1990年02期。

《论1933~1939年的德意关系》,袁正清著,《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奥地利问题与三十年代的意德关系》,杨和平著,《四川师院学报》1997年05期。

《三十年代前期意大利对德政策的演变》,杨和平著,《四川师院学报》1993年05期。

《墨索里尼给希特勒的两封信》,陈祥超著,《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08期。

《起步维艰的德意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影响》,周璞芬著,《世界历史》1994年03期。

《柏林—罗马:困难的联盟——析法西斯意大利的参战》,徐莺音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08期。

《德国调停中日战争及其在德日关系中的地位》,何兰著,《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简论三十年代德日侵华政策及其矛盾和影响》,祝中侠著,《池州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二战初期意大利采取“非交战”立场的原因》,陈祥超著,《华中师大学报》1986年03期。

《“非交战状态”时期的意德关系》,寿关荣著,《北京师院学报》1982年03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德日矛盾试析》,侯振彤著,《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05期。

《论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德意日的矛盾与勾结》,白坚著,《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0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