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导演艺术的影响及格洛托夫斯基的观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导演艺术的影响及格洛托夫斯基的观点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导演艺术是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开创的舞台艺术新原则开始的,他主张导演、剧作家、演员紧密有机地配合和协调,通过演出,展示完整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图画。莫斯科艺术学院借鉴安都昂、梅宁根剧团和布拉姆的导演艺术经验,努力实现演出的完整性,在舞台上再现逼真的生活图景。然而评论家认为,战后西方最伟大的导演当属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格洛托夫斯基否定导演的作用,认为导演只是领头人和监督员。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导演艺术的影响及格洛托夫斯基的观点

美国表导演理论研究者谢克纳教授(Richard Schechner,1934~)认为,20世纪西方有四大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1863~1938)在表演方法上形成一种系统化体系,这种方法能帮助导演更加尊重表演,帮助演员在台上表演“生活”而更加真实。梅耶荷德(Vsevolod Emilevich Meyerhold,1874~1940)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展现了如何在舞台上展演一部戏。而作为诗人、剧作家、导演的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展示了剧作、排演和社会意义如何才能被结合在一起。格罗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1933~1999)的质朴戏剧和仪式艺术给现代剧场探索留下了最大的资产。他们四人使导演的历史发生了改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后,表演改变了;梅耶荷德以后,导演改变了;布莱希特以后,编剧改变了(7)。格罗托夫斯基改变了生命,因此改变了戏剧(8)

事实上,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导演艺术是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开创的舞台艺术新原则开始的,他主张导演、剧作家、演员紧密有机地配合和协调,通过演出,展示完整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图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剧作家兼批评家聂米罗维奇——丹钦科(1858~1943)在1898年创办的莫斯科艺术学院是现实主义原则的忠实执行者。莫斯科艺术学院借鉴安都昂、梅宁根剧团和布拉姆的导演艺术经验,努力实现演出的完整性,在舞台上再现逼真的生活图景。然而,过度追求真实的日常生活细节,使剧院一度倾向于自然主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也承认:“我们的这种艺术真实,在当时更多的是外部的,这就是物件、家具、服装、道具、舞台灯光、音响、演员外部形象及其外在形体生活等等的真实。”(9)在体系建造过程中,契诃夫的戏剧美学原则和思想对其观点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著名的普希金公式(10)也为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由此体系找到了理论基石——“规定情境”(11),通过全面、系统地总结现实主义表演、导演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历史经验,系统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其中托尔斯泰对于莫斯科剧院把握严格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取向起了特别的作用,并成为体系的哲学基础。体系的第一步就是“从外部到内部”的原则(12),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导演员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丹钦科提出了关于导演在演剧中的创作功能严整学说。他认为:导演要死在演员身上,演员的表演反映了导演的观念。丹钦科的思想丰富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进而使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对世界各国的戏剧艺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前苏联最优秀的导演梅耶荷德在此基础上,用一种新的方法探索戏剧的可能性,并总结了象征主义戏剧的结构原则。他主张的“假定性戏剧”纲领,继承了导演在演出中起核心主导作用的原则,同时,又反对在舞台上逼真地再现生活的表象。梅耶荷德实践了“把剧院剥光”的思想,进行构成主义的实验(13),并创造了训练演员的“有机造型术”方法,让演员在动作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体验。他认为,“有机造型术”只有借助一定的形体姿势和状态,才能找到通向心理活动的途径。因此,“演员的舞台动作不应是自然主义的动作,而是给人以一种美感的‘形体造型’”。(14)所以,“有机造型术”非常重视演员表演的节奏和速度,要求从音乐方面塑造好角色的造型和语言轮廓。很显然,梅耶荷德对演员的训练方法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虽然两者都是将内心体验与外部形体动作联系起来,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以“表演艺术是动作(外部和内部动作)艺术”为基本观点,因此,这个体系具有激发演员创造本性的巨大潜力,而梅耶荷德的“有机造型术”虽然只限于有益的技术范围之内,但是在形体动作和台词方面增强了表现力。在西方剧坛上,布莱希特是一个善于从剧作家立场出发不断探索舞台表演的导演。他创立了划时代意义的叙事体戏剧,或“辩证戏剧”。布莱希特导演艺术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把叙事原则和辩证法原则贯穿到舞台实践中去。“在布莱希特的舞台上,一切都转化成可见的。”(15)现实主义的细节与炉火纯青的动作技巧相结合。“一切都富于诗意、都那么宝贵,每一个形象、每一句话语、每一个手势都满含令人惊异的想法。”(16)第二个特点,是在语言、动作、布景、道具、灯光的使用上贯彻了尽可能的“少而精”的原则,在设置角色时尽可能地精简。布莱希特并不强求忠于剧作,而是发挥演员在演剧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和导演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表演方法上,他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存在着重大分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体验角色的内心生活,从而“化身”为角色,而布莱希特要求演员与角色间离。他运用表现的手法,使舞台成为政治阶级斗争的工具。“布莱希特的戏剧演出风格充满着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思想,充满着斗争的意志、热情和从党的立场对待现实的态度。”(17)他的导演活动推动了形形色色的实验戏剧的蓬勃发展。然而评论家认为,战后西方最伟大的导演当属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正如彼得·布鲁克的评论那样,“像格洛托夫斯基那样全面深入地对表演的本质、表演的现象、表演的意义以及表演的心理——形体——情感过程的本质与科学进行探索,这样的人世界上还未曾有过。”(18)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理念发展了表演理论,其核心问题是演员。1963年,格洛托夫斯基首次提出了“神圣演员”的概念,他认为,演员不应当扮演“角色”,而是表现自己,应该剥去一切的虚饰,显露自己本来的面目,解放人类与生俱来被压抑的力量。如果演员把自己最秘密的内心活动揭示出来,就是一位“神圣的演员”。为了实现“质朴戏剧”的思想,格洛托夫斯基进行了几个阶段的实验探索:“类戏剧”(19)、“源头戏剧”(20)、“客观戏剧”(21)。质朴戏剧主要有三点特征:第一,打破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让观众参与演出,改变观众只看不动的被动状态。第二,运用程式动作的实验和研究。第三,打破了在戏剧艺术中运用布景、道具等因素所遵循的传统美学原则。格洛托夫斯基否定导演的作用,认为导演只是领头人和监督员。仪式是戏剧性的、全人类性的,“艺乘”(22)的目的是唤起观众的参与和反映。晚年,格洛托夫斯基抛弃了宗教仪式剧的想法,他指出,虽然戏剧的产生是与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戏剧之所以成为戏剧,是因为它不再是宗教仪式。随着导演艺术日益成为整个戏剧艺术的核心和灵魂,它也日益成为影响戏剧观念更新的主要因素。现代戏剧思潮史就是一部导演观念的发展史,形形色色的导演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观念的多元化。(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